换个思路探寻中国式 Airbnb,“朋友家”想做以空间为载体的社交平台
是的,这又是一家中国式 Airbnb ,不过朋友家(iOS 版本)的逻辑和大众一贯认知可能有点不一样。
朋友家做的是 C2C 个人房源共享,在他们自己的定义中,朋友家是一个 “年轻有趣的社交民宿预订平台”。在这里,你的房东可能是诗人、画家、摄影师,也可能是旅行者、音乐人,他们坐拥一处明清宅院、老洋房,或是一间禅意空间,APP 上展示的更多是房东是什么样的人、房间是怎样的格调,而不是你睡怎样一张床。
因而从本质上看,如果说 Airbnb 的中国门徒们是围绕 “住宿” 做共享,那么朋友家想做的更多是放大房东的价值,以 “有趣的人” 作为用户的需求推力,也就是说,它希望用户是奔着这个人、这个空间的特色去,而不单单是一张可睡觉的床。
《国家地理》摄影获奖者 “费子” 的家,来自朋友家
至于获取房东的方式,朋友家前期主要是通过 “圈子”。创始人蒲荔子曾是一名作家,且出身南方系,团队背景多和文艺挂钩,所辐射的 “圈子” 中不乏有趣的朋友,朋友家获取了一批优质房东后,再通过口碑、公众号互推等方式扩散。在蒲荔子看来,房东获取宜慢不宜快,特别是关于房东和房源的内容,比如人物故事,都需要下功夫去挖掘。
到目前,朋友家已经覆盖了 70+ 个城市,拥有数千套房源,自有公众号有着 20+ 万粉丝,APP 下载量达数万。“每个城市找到 200 个合适的房东,能够 500-1000 个房源,其实供应链就很大了”,蒲荔子表示,而这也是他对朋友家的期许。
至于调性是否会使 “朋友家” 变得小众,蒲荔子则认为不然,他举例道:中国有十几万孩子在学钢琴,父母带他们出门(旅行)也会想要住有钢琴的房间,这个十几万的需求还小么?而且市场上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长尾,看起来小众的东西并不小众,关键是看怎么去匹配这些供需。
据了解,朋友家早前获得了来自铂涛集团的天使投资,现在也正进行新一轮融资。
非标住宿未来需要体验和情感个性化
其实,“文人创业” 是我对朋友家的第一印象,起初也不免猜测,这个文艺的项目会不会情怀多于商业逻辑。不过采访之后我发现,朋友家的定位更多是源于蒲荔子对非标住宿市场有的认知和思考,他将非标住宿划分了三个维度,也代表了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
1)功能和性价比,如能洗衣做饭、适合一家人住等,这是目前很多非标住宿平台都着眼的点,比如途家、去呼呼、木鸟短租等;2)体验的差异化,这个关乎社交、活动,比如大家可以一起玩儿、有健身设施、手工课等,是由住宿衍生出的体验; 3)情感的个性化,可以是因为这个房东、抑或是房子的某一特性,但房子本身可以是个目的地。
蒲荔子说,他们想做的就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的集合。纵观现在的市场环境,眼下有两个前提可以支撑朋友家去做这件事儿:1)一是消费升级,人们不那么缺钱,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变了,大家从原来对地点、地段、价格功能的要求,开始向情感体验个性化的需求转变;2)分享精神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年轻人的观念在变,而对于朋友家来说,关键在于每个城市找到那 “200 个人”。
循着这样的思路,未来朋友家的盈利模式、场景价值的延展,可能和 OTA 收取佣金、以及现阶段一些非标住宿平台——比如通过住宿衍生到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会有区隔。他们以人和社交为主心骨,空间只是载体,因此以后除了住宿,也可能有画廊、咖啡厅等多元化场景下的共享经济。
房东的 “身份属性” 成为中国 Airbnb 们的着眼点
国内非标住宿平台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一些大公司也已有所动作,去哪儿独立出去呼呼之后,携程也低调入股了境外民宿预订平台大鱼。
C2C 房源共享是非标住宿的真子集,结合跟朋友家的交流,以及此前一家民宿、木鸟短租相继宣布融资的采访,我会发现,各路玩家都开始重视房东的 “身份属性”。这个身份属性不光是指信任体系,更多是要体现房东的性格、故事、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让住宿获得溢价,以此打破国内 C2C 模式的 “人情味缺乏” 困境。
比如打 tag 来体验房东的特点,木鸟短租的黄越提到,平台上曾有用户就是想找某一星座、某学校毕业的房东;而一家民宿会觉得,职业背景是用户身份最好的识别方式,他们已经和国内一家职业社交平台达成合作,未来你搜索到一间合适的房源,没准儿就看到房东信息上带着 “ 36Kr XX 职位 ” 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