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发布《中国微博蓝皮书》:微博平台的未来在电商、在移动
今天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指出(
\n此处下载),在中国微博市场存在的多种可能发展道路中,当下最为看好的是微博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以及微博平台在移动端的发力。
微博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据DCCI 2012 对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微博平台对于电子商务的导流效果明显,超过半数的微博用户看到微博平台上的电子购物信息后会进入到电子商务网站进一步了解和操作;还有接近50%的用户会主动点击微博上的电子购物产品的链接/图片等。
\n报告还同时指出,有八成以上的微博用户关注了企业官方微博,平均关注 7.96 个。关注产品类别官微的微博用户,对微博平台上的电子商务信息更为主动和积极,有60.74%的用户会到电商网站进一步了解和行动;直接点击微博上的产品信息的用户也接近 6 成;56.16%的用户会进入到相关产品/品牌的官方网站。
再从微博用户对企业官微关注的内容分布情况来看,进入前五的依次是折扣信息(54.01%)、品牌最新资讯(53.31%)、商品/产品信息(47.77%)、行业信息/活动(46.79%)和企业/品牌活动(42.83%),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优惠、 产品/品牌信息和行业信息上。对微博用户来说,实惠和资讯是他们最看重的。
微博平台在移动端的发力
\n经过2008年至今5年的培育,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根据DCCI 2012年最新调查发现,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新浪微博用户占比约为 87.67%,腾讯微博用户约为 84.69%。
微博用户开始大规模向移动端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微博的用户达到了89.35%,仅次于PC端;而通过平板登录微博的用户比例高达 85.43%,逐渐退出市场舞台的非智能手机作为微博登录终端的使用比例为 60.24%。DCCI预测,在未来,移动端使用微博将超过PC端。
分析移动端微博的访问情况,DCCI 发现,在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上,移动端的活跃度与PC端的活跃度基本无二,各自的趋势一致,差距甚小。不过,就单一的微博使用行为来看,移动端又占据明显优势。
在移动端,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表微博2.84条,转发4.38条,均高于整体平均发布微博 2.13 条,转发3.32 条。而且,分析移动端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行为发现,用户进行最多的操作是转发(69.46%),在整体用户中,最多的操作行为是浏览(68.88%),而且此项也高于整体用户的转发行为(67.52%)。移动端的微博用户的主动性要略高于微博用户整体。
移动端微博用户的主动性在电子商务上的行为也是如此。DCCI 对移动端微博用户在微博上看到感兴趣的电子商务产品信息后的表现发现,有 51.70% 癿用户会进入到电子商务网站如京东商城、淘宝、亚马逊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另外,50.34%的用户会直接点击微博上有关该商品的链接、图片等,而这一表现在微博用户整体中的排名在第三位,相较于微博用户整体,移动端微博用更容易被营销,电子购物的积极性更高。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在微博移动化的大背景下,除去微博在互联网生态中的发展可能,微博生态链本身有哪些发展空间?
\n首先,在发展/存在形式上,能否走出有别于社区开放平台、具有空间开放平台的正轨;
\n
第二,在盈利模式上,是否可以产生有别于社区、空间以游戏为主的收入模式,探索其他更好的收入模式;
第三,在与开发者合作模式上,是否可以在跟开发者频繁的互动和沟通中寻找一种截然不同的开放、服务和互助的模 式,能够让开发者在其中有一个巨大癿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
via 徐志斌(腾讯微博开放平台总监)
《中国微博蓝皮书》的其它关键发现:
- \n
对微博平台开放度进行评分,开放度只有 20%-30%。
\n对于用户来说,在微博上“找乐子”是他们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虽然偏向于娱乐,但微博凸显正气的特性,是正能量的传播平台。用户更加倾向于转发和评论正向信息,而讨厌哗众取宠、低俗恶毒的信息。
\n对于整个微博平台而言,黏住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创造价值是商业化布局的根本和重要方向。
\n移动端的活跃度与PC端的活跃度基本无二,各自的趋势一致,差距甚小。
\n原本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端微博的用户指尖点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n移动+社交的模式完美的将时间、空间、真实社会融合在了一起,移动微博模糊了虚拟不真实的界限。
\n微博的社交性,移动网络的位置改变,为本地化服务带来可能与机会。
\n新浪微博平台是一种媒介,它应该要有广告位、收广告费;腾讯微博社交属性更强,对于腾讯微博来说口碑更重要,人们更关注于腾讯平台上的口碑。
\n中国网络媒介生态-5 股力量眼中的微博营销:
\n
(1) 互联网社会化营销服务平台:碎片化营销利器,缺乏完整生态流
(2) 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借微关系“直效”互劢
(3) 传统 SNS 网站:“重”品牌反哺,“轻”微传播
(4) 4A 广告代理:“兴趣内容”只是“人际关系价值”迸发的触媒
(5) 口碑营销专家:微博赢得“社会人”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