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上映了,我们来聊聊没人聊过的19个版本
120帧、60帧、24帧,在过去半个月里,因为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们都被密集科普电影放映知识,一时间,仿佛所有电影媒体都掌握了帧数和人眼的基本原理。
不过,就算消化完120帧的种种讯息,在看到发行方中影和华夏电影发给合作影院的文件时,你可能还是会叹为观止一下——文件上除了120帧、60帧、24帧、2K、4K、3D的各种排列组合,还有杜比视界、中国巨幕、5.1声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格式,最后列出的发行版本足足有19个。
这大概是中国影院接到的内含版本最多的一次发行通知,它们也做好了准备,在接下来的放映期里呈现这19种不同的版本。这意味着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里,会有19种关于这部电影的不同体验,尽管观众未必能够感受到个中差别。
李安决定拍这部电影之初,原本打算使用的只是60帧/2K技术。开拍前三周,他才第一次看到120帧的效果,之后开始一点点地试拍,最终打算挑战120帧/4K/3D。
就像迷恋于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里复杂的戏剧张力一样,李安这回也迷恋于120帧画面里丰富的信息量和从未有过的美感。
“因为我就是想看,好奇心。”在接受短视频媒体“一条”采访时,李安的表情看起来疲惫又诚恳。
在追求新体验的好奇心方面,正在设备升级路上狂奔的中国影院大概跟李安抱有同样的想法。还没有哪个市场像现在的中国这样,极度渴望更快,更多,更好。在这部电影上,中国院线储备多年的设备升级终于得以显现出来。
更快,杜比、RealD、IMAX争夺中国市场
全球能放120帧/4K/3D的五家影院里,上海、北京各有一家。北京的悠唐博纳在影片上映前3个月就对影院进行整体的升级改造,从美国、英国进口双机服务器等设备。上映之前,悠唐博纳和上海影城门口都排起过买票的长队,这两家影城也抓住机会,卖力宣传影院在硬件设施上的过人之处。紧随其后的是万达,在影片上映前一周,万达宣布旗下有6家影院支持120帧/2K/3D版本,另外还有1458个影厅支持60帧格式。
跟2008年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全中国只有58个影厅能够放映,院线经理只能临时采购3D放映设备不同,如今的中国院线已经成为杜比、RealD、IMAX和科视等国外一线影院设备提供商最为重视的合作方。这也是为什么在短时间之内,大大小小的多家院线都冒出来,宣称自己能够处理从24帧到60帧等多个版本的原因。
“当年电影院用数字化取代胶片的时候,中国电影刚好是一张白纸。数字电影在中国是最早普及的,而正好因为普及的是数字电影,我们就走在了国外的前头,这个时候你再看到的所有新技术都是基于数字放映的基础开发出来的。”万达院线技术信息部总经理王琦解释道。他曾经供职于杜比实验室,进入万达之后,参与过数个亚洲第一:亚洲首套IMAX激光放映系统落在东莞万达影城,亚洲第一家杜比影院则放在了大连万达。
影院设备提供商考虑将新技术进行商用推广时,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已经排在日韩,甚至是欧洲市场前面。在一个影厅里,同时有杜比全景声、IMAX银幕和RealD 3D放映系统的场面并不少见。
“日韩是成熟市场,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市场,量级完全不一样。中国已经有三万多块银幕,日韩是几千块。”杜比实验室中国区杜比影院业务拓展总监伍玉蓉向36氪说明为什么将亚洲的第一家杜比影院开在中国。以声音技术起家的杜比实验室近年来将业务拓展到画面技术及放映系统上,万达是其最密切的合作伙伴。这次万达公布的6家支持120帧格式的影城,正是杜比影院。按照王健林的宏大计划,万达将在5年内在国内开出100家杜比影院。
“万达已经是最快了,连杜比都很佩服我们,两个月之内建了4-5家影院,在国外估计半年能建一座就不错了。”王琦补充道。
更多,把影院开到县城去
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建影院的狂热上超过中国速度。根据广电总局的报告,2016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每天新增24块银幕。中国贡献了世界新增银幕数的80%以上。
在一线城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连锁院线将新银幕建到二三线及县级城市。这些新建或者重建的影城采用的通常是最新设备,一直被贴标签的“小镇青年”享受的往往是最好的观影硬件体验。以万达为例,目前可以放映120帧的影院就分布在大连、重庆、济南、长春、南京。
俞圣伦发现自己的出差路线几乎就是中国影院扩张线路图的缩影。她是3D影像技术供应商RealD的亚太区市场总监,工作内容的一大部分是支持合作方影院的市场营销活动。与杜比一样,RealD的主要合作方也是万达、百老汇、UME这些连锁院线。在确定内地将引进李安新片的60帧版本之后,RealD公布了能够支持60帧的1829个RealD设备影厅,能够兼容高帧数的3D放映,也是万达采用RealD设备的主要原因。
三四年前,俞圣伦的出差目的地还是北京、上海,一两年前,她的目的地是西安、杭州,最近一个月,她的目的地则是湖南郴州。
影院渠道下沉伴随的是消费升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商业地产对三四线城市市场的饥渴。一座四线城市开5家电影院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更多的电影院并没有带来相应规模的观众群,上座率低于20%,依然是令影院感到头疼的问题。
更好?大导演对技术商用的贡献
在2009年之前,3D技术已经发展了近80年。真正帮助3D大规模打开市场的却是一部将技术用到极致的《阿凡达》。对很多国内观众来说,第一部电影看的就是3D版《阿凡达》,对3D的接受程度也相对比北美、日韩市场高得多。
“电影新技术商用的机会,很多都是卡梅隆、李安这样的导演带来的。”俞圣伦说。也是在《阿凡达》之后,成立于2003年的RealD迎来市场爆发期,詹姆斯·卡梅隆还担任了这家公司的董事,直到2014年才卸任。
李安对120帧的探索同样寄托着大公司对新技术商用的憧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主要出品方是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三星影业,而120帧的摄影机也是由索尼研发。杜比为后期制作的杜比视界调色提供技术支持,RealD则为这部电影的纽约首映时提供了银幕技术,以及。
“电影还有无限可能,这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谦卑的过程。”这是李安在这轮的所有宣传采访中都反复强调着这一个主题。
技术和商业加持了李安在新电影上探索的过程,也加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声音技术起家的杜比在这方面有深切的感受。中国第一部做环绕声的电影是1980年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而美国第一部环绕声电影是1970年代的《星球大战》,技术相差十几年。到了5.1数字声时代,美国第一部是1992的《蝙蝠侠归来》,中国是1996年的《鸦片战争》,差距缩短为4年。到全景声时代,中国和美国同一年建成杜比全景声影院,同一年发行杜比全景声电影(分别为2012年的《一九四二》和《勇敢传说》),已经跟美国实现同步。
遗憾的是,如你所见,正在同步的也仅仅是硬件而已。对中国电影来说,除了追求设备升级的无限可能和不断膨胀的资本故事,独缺谦卑的好故事。
(36氪作者肖芸芸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