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高度计到机器人之眼,北醒光子专注低成本LED雷达
无人机和机器人最近几年一直都很火,但是无人机和机器人要实现智能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看懂世界的问题。目前激光雷达、计算机视觉、红外、超声等各种方式都已经有所运用。今年CES 零度曾展示过一款带 360 度避障的无人机 Explorer 2,机身上安装了一个避障的模块,这个模块正是来自北醒光子。
北醒光子主要产品线可以分成无人机定高雷达 、小型避障雷达和多线长距雷达。这些产品在室外对阳光有很好的抗性,并采用红外 LED 作为光源,相比于激光可以更好的保护眼睛。从结构形式上,除了旋转式,北醒光子也在研发单向雷达和固态全向式雷达。考虑到很多客户单纯买雷达不能很好实现后续场景识别和导航的开发,北醒光子也把场景识别和路径规划算法做成 SDK 提供给客户,或提供系统级参考设计。
北醒光子用于无人机高度计的雷达分为 10 米级和 100 米级两种,精度在厘米级,采样频率 500Hz,主要可以用做植保无人机高度计,去年已经实现量产,据称有大企业已经签了万件级的订单。
近距避障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15 米,采样频率最高 1800HZ,扫描频率 3~5Hz,精度在厘米级,高度在 5cm 上下。小型雷达可以用于机器人等,主要追求性价比高。
多线长距雷达目前正在研发,探测距离在百米级,可以做到 8-32 线、超高速采样频率,体积与近距雷达接近,可以用在无人驾驶、室外机器人等领域,预计价格在千元级。
面对市场上竟品,北醒光子的思路是通过创新设计降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除了设计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硬件产品量产也能显著降低成本,而要量产工艺又很重要。北醒光子创始人李远博士告诉 36 氪,雷达体积小,集成度高,对装配和调试要求高,某些雷达厂家装配和调试时间长,导致成本高,北醒光子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注重结构的工艺设计,公司也有专门的博士负责工艺,通过整个系统工程的优化设计、相互配合实现量产化。“北醒光子的目标是 12 分钟组装调试完成。”
北醒光子 CEO 李远博士从师于中国发光学奠基人之一的徐叙瑢院士,共发表过国际学术论文(SCI)40 余篇。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多所国外大学及清华、北交、北航等多所国内大学。公司之前已获得 IDG 资本的 A 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