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创业者的 4 年创业路
编者按: 《跋涉之路》专题是 峰瑞资本为寻找 “寒冬” 里最坚实的创业者开辟的一个栏目,内容包括:连续创业者告别上一个创业项目后,沉淀下来的反思与对同行的劝告;商业大佬谈自己的转变与思考。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峰瑞资本 微信公众号 (FREESFUND)。
今天的讲述者是殷志平,江苏人,90 后。2011 年,还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殷志平开始写小软件,在人人网爆红。同年他开始创业,“创业那么多年” 从 24 岁的殷志平嘴里说出来,有种吊诡的沧桑感。
4 年时间里,殷志平接连创办两家公司,从南京的 “黑工作室” 起家到拿到知名风投的投资。他经历过一夜爆红的狂喜,也品尝过合伙人内讧、竞争失败的苦涩。他开始收起锋芒,学着挑起责任。对于以殷志平为代表的 90 后创业者群体,争议从未远离,但他们有的已满 25 岁,这是告别年少轻狂的年纪。
下面是他的故事。
2011 年下半年,我还在读大学二年级,就尝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那年国庆节过后,我在人人网上开发了一个小应用叫 “好友拼图” 。这个应用能把你所有好友的头像拼成一张海报的模样,从远处看是你的头像,从近处看全是好友的小头像。我突发奇想,随便做做,结果它让我一夜之间斩获了几十万粉丝,我自己都震惊了。我的人人网账号成了大号,我随便发一条状态,哪怕是很无聊的状态,都能收到上万评论,评论以每秒几条的速度增加。
好友拼图这款应用当时霸占了人人网开放平台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整整 3 个月。投资机构也找上来,尽管当时我还是光杆司令一个,没有团队。我觉得飘飘然,创业很容易嘛。这为我后来的创业埋下了很大一个坑,我用了好几年才从这个坑里爬出来。
我索性决定出来创业,书也不读了,从学校里拉了两个小伙伴入伙,搞了一个 “黑工作室”。那是 2012 年,状态是穷屌丝,但大家很和谐,很卖力,我们做了图片社交网站 “沙漏网” 。同年夏天,上海的一家孵化器来南京找我,说,“只要搬到上海,我就投资你们。” 我们拿到第一笔钱,搬到了上海,正式开始创业。
没过多久,我们又拿到一轮融资,整体形势很好,但我踩到另一个坑。这个坑很经典:我和合伙人的股权是对半分的,引入一家新的投资方后,我们各自都有 40% 多一点的股份,谁也没法说了算。没钱的时候大家状态很好,一有钱就开始搞分裂,我的合伙人想赶我走,我知道后很生气想反击,结果合伙人拉拢了投资方,他们站在一个阵营里,我占了下风。其实,在沙漏网,我们前前后后做了好多项目,主要是因为合伙人内讧,最后烧光了投资人的钱,什么都没做出来,第一家公司就完蛋了。
第一家公司解散后,2014 年,我开始创办第二家公司班砖科技。这次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我和合伙人先小人后君子,把利益摊开了说,我占股 90% ,他占 10% ,大家都同意后,我们开始干活。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什么股权纠纷,也没有太多争执,大家会说 “你说了算” 。我觉得小公司在早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老大说了算,其他人跟着老大往前走,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深切体会。
曾经觉得不公,后来愿赌服输
虽然我是写代码的,别人说我是码农,是工程师,我却一直觉得自己是科学家。我痴迷技术,曾经做过的所有创业项目都从技术切入。但技术创业我也犯过错,吃过亏。
因为我研究过人脸识别技术,2012 年我还在沙漏网的时候,我们花了整整 6 个月,做了一个网页产品:上传一个男人的照片,再传一个女人的照片,可以预测未来的宝宝可能会长什么样子。这个挺有技术含量的,要先做人脸识别,对图像进行重新排样、绘图。上线之后就火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人进来玩。
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寒心的事。我们实打实地用正儿八经的技术做出来的产品败给了一家不懂技术却很会玩营销的母婴社区。名字就不提了,他们马上抄了一个,很粗糙,完全没有技术含量。我后来了解到,他们的做法是去百度搜图里翻出了十几张婴儿图片。无论你传什么男人、女人的照片上来,甚至传两张卡通图片它都能给你生成一张婴儿图片,这图片是随机出现的。这家母婴社区的规模大,跟我们抢了不少流量,我觉得很不公平。
后来我反思总结了一下,这种使用场景,不应该站在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而是应该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对用户来讲只是娱乐的需求,用户其实不太关心准不准确,只是哈哈一笑。我用技术的东西去做娱乐的东西,其实是不适合的。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家母婴社区的手段虽然不太高明,却是做产品最好的方法,成本非常低,一两天就能做出来,而且它们把这个产品推向娱乐化,娱乐到极致。我的总结是,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做产品。
我现在在做一个音乐图片社交产品 “听画” ,它的定位和目标很清晰。我们掌握了一项技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让机器创作出曲子来。用户在听画 App 上传一张照片,我们能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张照片配上属于它的原创音乐。除了社交,我们更想把听画打造成草根音乐人的原创音乐创作社区。因为,我们的人工智能谱曲技术降低了音乐创作的成本,也降低了专业门槛,我们把音乐人普遍觉得最麻烦的部分创作曲子给包了。
与上次被娱乐至上的母婴网站打败不同,对于人工智能谱曲,技术上的壁垒会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组织音乐的能力我们已经摸索了一年,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音乐是声音的组合,机器能算出音节运动的概率,谱出符合审美的曲子。照片中能被提取出的主题和元素,包括那些可识别的物件、曝光度、色彩分布等,都能帮机器来确定音乐基调、长度和模式。
在音乐领域,拥有这项技术的公司在全世界只有 100 多家,在中国目前除了我们还没有出现第二家。
社交产品是有代际的
我做过不少社交产品,包括好友拼图、沙漏网、萌萌搭……听画目前也属于移动社交,只是落到音乐产业里。可能做得久了会习惯待在这个细分领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创业,可能比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创业难度低一点,成功率也大一些。
但社交创业其实不容易。我脑洞很大,常常有些新奇的点子,这些点子常常能成为爆款,但是无法持续。比如,2011 年我做好友拼图,确实火了一把,但 3 个月后数据下滑得很厉害,然后就无人问津了。2012 年我做上传两张图猜未来宝宝长啥样那个网站时,也能预测到,它肯定会火一阵子,但没法一直火爆下去。这两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我得做个正儿八经的创业者,做的东西一定要有商业模式,一定要有持续性。
社交产品如果要做到可持续和高用户黏度,要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陌生人社交缺一块闭环,它很难像微信一样把关系沉淀下来。两个陌生人一旦成了熟人,他们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加微信或加 QQ ,然后这个用户就流失了。中国最大的陌生人社交应用陌陌做本地化的群组,也是为了形成一个闭环。2014 年我们做陌生人私密轻社交应用 “萌萌搭” ,做了两个月发现不行,我们的产品没有闭环,用户会流失,且流失后基本不会再来。我们果断地换方向,开始做新的项目。
2014 年陌陌风头正劲最后上市,财富榜样效应刺激着那年冒出一大批陌生人社交产品。但你现在回头看,很多陌生人社交产品都没了,只要没法形成闭环,就活不长。
但是在社交领域创业,还是有机会的。从大趋势来看,不论多老牌的公司,都有可能在十多二十年后没落到要破产甚至要被卖掉。随着一代人老去,年轻一代成为社会的主力人群,他们的社交喜好会大不相同,跟不上年轻用户的老公司可能慢慢会被淘汰,这里面就藏着新公司崛起的机会。
不过,我不是一个很爱社交的人,有时候经常会有那种想一个人待在实验室里谁也别打扰我的想法。我们公司有一个房间被我当成实验室,我有时睡在里面,10 天半个月不回家也不奇怪。
创业是个很严肃的话题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拿到了月薪 25K 的 offer。我喜欢创业,是因为我从小爱折腾,我个人的信仰可能是去突破极限挑战,无尽地探索技术的可能性。我没有太多物欲,只要我的购买力大于我的物欲就行了。
创业这么多年,我认为人的精神一定要强大。因为创业者每天都有很多头大的事情要去处理,精神不够强大绝对坚持不下来。有些人坚持不下去,就选择老老实实加入一家公司了。
我欣赏的创业者是甲骨文创始人拉里 · 埃里森。他从大学退学,和他一样,我也是退学党。31 岁之前,他换了十几家公司,生活一直窘迫,直到 32 岁那年创立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
我和很多大学生交流,特别能理解他们身上那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闯劲,因为我当年也是那样的。但我想说的是,创业是个很严肃的话题,我们曾经疯狂加班,几乎不吃不睡直到一周后我的神志开始不清楚。
我碰到不少退学创业者,交流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在创业。这种心态特别致命,我自己踩过这个坑,回顾我第一次创业时遇到的合伙人内讧问题,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创始人的心态——创业很轻松,玩一玩就能创业。我甚至会建议一些人别大学一毕业就创业,因为心态不摆正,一定会失败。创业是神圣的行为,不能当儿戏,得担起责任。
我创业只是凑巧,但既然创业了,就得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现在我有一个团队,有十多个人要养活,这其实是很大的责任和压力。
如果真的让我再选一次,假设我读大学期间,有一家技术氛围浓厚的科研机构邀请我加入,我肯定头也不回地去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科学家,喜欢搞技术类、研究类的东西。
本文不代表峰瑞资本观点。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702.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