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文艺四年,终要“毕业”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过去一段时间,下厨房的价值一直是被严重低估的”,下厨房VP 牛文怡的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做菜谱工具、菜谱社区的时候,下厨房做到有100万内容生产用户,直接写过菜谱的有接近10万人,但即使用户聚焦、社区成熟,下厨房却没能在广告以及生鲜电商“有点田”等尝试上,找到一条合适的变现路径,因此其产品的增长曲线,远不如现在知名的一些其他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那么sexy。

但这是 下厨房 把电商做得有声有色之前的事了。现在的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已经“毕业”,并且交出来的毕业成绩单看起来还挺出乎意料的:

去年双11下厨房电商起步阶段,发布了松下面包机预购,最终成交量达到松下天猫旗舰店的1/3;今年4月12日,下厨房特卖松下电饭煲,不到20小时售出1000台,卖断了品牌库存。除了商品品牌之外,很多渠道品牌和电商平台也成为了下厨房的供应商,如生鲜领域的易果、天天果园,进口食品领域的山姆会员店等。今年年底,下厨房预期销售额达到10亿。

可是,这个质变是怎么发生的呢?从上一次对下厨房的 深入报道 至今,他们经历了哪些变化,怎么迎来这个想得比较清楚、看起来喜人的局面?上周五我又和下厨房创始人Tony聊了一次,颇有感触。

Image title

卖食品,下厨房不是更好的土壤吗?

上一次见Tony,还是在赶着路去机场的时候,在车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句他们近期在做的电商尝试,那个时候,下厨房的“市集”刚上线不久,听起来思路还不是特别明朗,还处于各个品类在试的阶段。所以上周再见他,他的话也基本印证了我的想法:“我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在想电商,直到今年1月份,开始想得比较清楚。”

Tony说,去年十月份开始,内容方面(即做得比较成熟的菜谱方面)他自己就放手不管了,大量时间都拿来和淘宝上、微店上的卖家聊天,一个一个品类聊过去。然后他发现——现在微店上,商家数量占据最大当然还是保健品和化妆品(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卖面膜的”),但是第二大的,就是吃的这类,包括很多地方特产,也包括很多人自己做的烤蛋糕、烤曲奇饼等等品类。可是这些食品,放在淘宝上或者微店上卖,其实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因为“吃”的商品,和淘宝上服装类的商品评价体系和标准不同,标准化的服装可以用“料子不错”、“款式好看”、“有点薄”的评价方式来点评,而这些点评可以帮助后来的用户直接做决策,但是食品却并非如此——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淘宝的消费决策并不是在淘宝里面解决的?大多都是在淘宝外部,依靠口碑来传播,或者说其实很多时候是通过QQ群或者QQ空间里解决的。我自己印象蛮深的是,我们有个同事老爸是杀猪的,他每年都会自己做腊排骨,所以他每年过年回去的时候,我们同事就众筹买好几头猪,让他过年回来的时候带过来。其实你想,这样买也不便宜,但是确实很好吃,又解决了信任的问题。”Tony说。

他想表达的是, 当电商当中的食品品类有巨大长尾,而这又是淘宝的消费决策体系没有办法承载得很好的时候,那么这个品类就是有机会被独立出来做的,这也是下厨房做电商的机会。

Image title

可为什么是下厨房?

相比“在微信里卖食品,下厨房不是更好的土壤吗?”,Tony说。

因为下厨房社区里,有好多达人其实是以美食为生,食物不仅仅是他们的兴趣,还是他们的事业。“我们社区里写过菜谱的用户有10万人,生产过内容的有100万人,我觉得直接写菜谱的门槛还是蛮高的,并且如果你写过100道菜谱,现实生活中你绝对是一个身边所有人只要做饭,一定都会来问问你的人。而这些人大多都会去开餐厅、开咖啡馆,说白了就是以美食为事业,比如韩寒后会无期发布会的所有方糖蛋糕,就都是我们下厨房的一个用户去提供的,还有原来在百度附近做 ‘Have Fun有饭’私厨 的创始人也是下厨房的用户。”

所以,他觉得,对这些人而言,下厨房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土壤,并且,这些用户还同时兼备发现更多长尾手作食品的眼睛,他们会把有特色的食品和商家推荐给下厨房电商平台,让这个平台能像滚雪球一样,触达越来越多的长尾食品和商家。

于是,大家发现,下厨房的电商产品“市集”开始有意思了起来。

长尾商品对于刚起步的平台不是最对的选择

但正如开头所说,新业务的尝试总要不断试错,才会有愈想愈明晰的方向和抵达路径,“市集”产品也是如此。

一开始的时候,依靠下厨房社区里现有达人们以及他们推荐来的食物和商家的力量,“市集”里有了不少很特别的手作食品:比如拌饭很好吃的台湾鹅油,用户推荐过来的云南当地人手作的鲜花饼,还有南方特色的潮汕丸子,这些食品,正符合Tony所说的“长尾”食品。

但他们后来发现,初期就把大量长尾、小众(小清新)的食品放上平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有很多人会觉得,包括你也问过我,为什么自己老家还挺随处可见的一些食材,会在’市集’里卖得这么贵?所以我们发现,当一开始就直接去做长尾的商家,我们会很难向受众去解释清楚说,这些大家都不太了解的小众品牌,凭什么卖得这么贵?在这种情况下,就肯定需要有一些勇敢的人先去尝试,然后把他体验的结果传递出去,才会有更多人过来愿意尝试。”

“但当时我们判断是,这么做的话,就需要等上一个周期,会特别慢,包括未来招商的速度也会很慢。”Tony说,因此他们开始了另外一种路径的尝试,即和有品牌的供应商去合作——比如天天果园和易果网,比如松下电器,沃尔玛旗下的高端品牌山姆会员。

在早期引入这些相对高端的知名品牌,对’市集’的好处是,这些品牌可以帮助’市集’去筛选出平台所期望的那类用户群,即注重生活品质,愿意为好食材多花一些银子,且具备不错的支付能力的群体。

Image title

后来的事实证明,下厨房引入品牌商品做对了。他们把这些品牌商家放到平台上来,就给长尾的食品和商家立了一个标杆,同时也依靠这些品牌拉来了用户的信任以及流量,让长尾的食品变得更好卖。这用Tony的话来说就是,“当你在这买到10款产品,发现其中有8款都非常满意的时候,以后你就会下厨房推荐什么你都买了。”

据Tony称,现在他们的五星好评比例能达到83%,真正很不满意的一星评价非常少,用户的复购率很高,以后这些用户的决策就会是感觉闭着眼睛都可以随便买了。

还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品牌商品带来了流量和信任之后,其实数据上,还是长尾商品卖得更好,这些商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平台总量的65%,从最早的台湾鹅油、若羌红枣、螺蛳粉先生到近期的五常大米还有用户自产的海带酱,’市集’里能卖上超过1000份的单品越来越多了。

LBS会是更大的想象力吗?

在电商上小试牛刀成果不错之后,Tony看上去忙碌了不少,但也有底气了不少。所以这一次,电商产品的发展推进上,他们会快不少。

Tony说很快,也就是这个月,他们会达到2000个sku,这个数字意味着,之后当用户在想吃一些很特别的东西,或者是哪怕是平日里家里的米没有了,或者是想买一套烘焙厨具的时候,都可以在“市集”上找到了。三月份的时候,“市集”的流水达到300万左右,而他们5月份的目标,是要做到800到1000万。

Image title

至于未来,下厨房的电商产品究竟想发展成什么样呢?Tony希望的定位是把好的品牌的东西放到“市集”里来卖,并且可以卖得不错,但不需要像京东这种大平台一样卖得那么多。

并且,相比起现有的这些电商平台,下厨房的模式会轻很多,他们帮助品牌商去销售产品,但本身不涉足供应链以及物流等环节,发货等环节都由商家来操作完成。

之所以能做得很轻,是因为下厨房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聚拢的那批美食爱好者,现在他们已经和品牌有了合作,一旦品牌有不错的新产品,可以先发给下厨房的达人试用,这些用户会在试用后写一份长长的体验报告,或者是给一个厨具写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菜谱,让后来的人,能看到详尽的评价,还有菜谱这种操作指南,大大降低他们接受一款新产品的门槛。而现在,这个过程还正在被“爱尝鲜”这个产品变得产品化,越来越多的积分充足的用户,可以参与到这一过程里去,获得“参与感”。

而除了相对标品的电商,下厨房还在寻找社区变现其他的可能性,比如LBS是他们会挖掘的一个方向,现在下厨房的社区里,已经可以看到基于LBS的板块了,只是它还处于没有开垦的蛮荒阶段,不知道下一步孵化出来的会是什么,但Tony说,他期望下厨房能解决的问题是和吃相关的、很实在的问题。

至于究竟会是什么呢?等着看吧。

原创文章,作者:苑伶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