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问票房造假到P2P兑付危机,这是一场怎样的“互联网金融+电影”豪赌?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从叶问票房造假到 P2P 兑付危机,这是一场怎样的 “互联网金融 + 电影” 豪赌?

近日,金鹿财行遭遇兑付危机,总部挤满了几百名投资者,近 7 成的维权投资者是中老年人。3月31日 晚间,金鹿通过官微公告称,自 3月25日 以来,他们陆续出现部分客户资管类产品到期后,未能按期兑付的情况,资金缺口在 3 亿元左右。

还有一桩危机和金鹿有关,3月 中旬,《叶问 3》被揭票房造假,电影上映四天票房就达 4.8 亿元,然而多家影院的实时售票图显示,在凌晨每隔十分钟就有一场《叶问 3》排映,被称为 “幽灵场”,圈内人指责 “吃相难看 “,牵出电影票房造假丑闻。

问题来了,票房造假和现在金鹿 P2P 遭遇兑付危机有什么关系?背后大有文章。

这两起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中,有一个简单的关系模型是:《叶问 3》的投资方是快鹿,其控制着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这两家上市公司, 与快鹿关联的 P2P 是金鹿财行,充当资金端,快鹿在影视业的关联公司是合禾影视,这是资产端。 快鹿左手通过 P2P 吸收资金,右手投入到电影投资中。

2016年2月,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发布公告,相继认购《叶问 3》的票房收益权。消息宣布当天,神开股份涨停。

为什么要用从 P2P 获取的高成本资金投资电影发行,来获得票房分账收益?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叶问 3》票房造假如果不被外界揭露, 极可能是通过二级市场股价拉升获得利益,来弥补其作假票房的成本以及 P2P 融资成本。

不过,事与愿违。3月,造假事件被拆穿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要求 “严肃查处”,上市公司股价应声而跌。神开股价从宣布出资认购股份参与《叶问 3》投资时最高股价 17.57 元一路掉头向下,3月17日 收盘于 13.39 元;而十方控股更是市值蒸发 60%以上,3月17日 收盘价为 1.48 港元。

再接下来就是文章开头的 P2P 兑付危机事件,金鹿的高管徐琦表示,金鹿财行把用户的资金投入到了快鹿集团控制的公司中进行投资。“所以他们的钱还给我们时,我们才能兑付。”

游戏的版图自此开始清晰,那就是快鹿从关联 P2P 中借钱用于电影投资,然后旗下上市公司收购票房收益权,只要票房大卖,股价就能获得拉升,然后就可以来弥补 P2P 的高成本,所以在股价压力之下,票房造假就是 “必须的”,不然连 P2P 融资成本都弥补不了,就会发生金鹿这种无法兑付一样的故事。

其实,这一出悲惨故事的背后,也是 “资产荒” 在作祟。

一位业内人士对 财新 表示,“影视这个行业是有圈子的,如果你没有资源、人脉,不采用票房保底很难抢到好项目。” 对制片方来说,保底可提前收回成本,把风险转移至发行方。 而保底发行方也有诉求,比如希望二级市场的股价抬升,或正在冲击新三板,需提升业绩,所以冒险做保底发行拿项目。

《港囧》就采用了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定增方式来做票房保底。在《港囧》票房保底运作中,徐峥将其所拥有的 47.5%票房分成权,以 1.5 亿元卖给上市公司欢喜传媒,提前收回成本。当《港囧》票房达到 9 亿元时,欢喜传媒就能收回 1.5 亿元成本。最终《港囧》票房近 16 亿元。 徐峥作为欢喜传媒占股 19%的股东,在这个保底运作中既享受高票房带来的分成,又从欢喜传媒二级市场的股价飙升中获益。

《港囧》的成功让电影圈外越来越多的散户资金进入。今年《美人鱼》的保底高达 16 亿元-18 亿元,主要投资人也变成了电影圈外的信托资本。资料显示,某支投资于美人鱼的基金,其结构化的产品设计是:只有当票房实现 17.92 亿元的情况下,各层级才能全部保证不亏损,票房 15.2 亿元,劣后级亏损;票房 11.82 亿元,劣后级和中间级共计 2.6 亿元亏损;票房 2.18 亿元,则只有宣发级不承担亏损。

这些故事都有着类似的内在逻辑,那就是:电影成片之后,将发行权卖给外部资金,提前收回成本。而这些外部力量再向散户募资,用融来的钱去做大票房,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大收益。

向散户卖电影投资收益权的操作被业内总结为 “ 票房证券化 ”:即以未来的票房收益为担保,将电影从前期准备、拍摄到宣发全过程的所需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然而,大卖的电影毕竟只占少数,这其中的风险,却转给了各类风险能力承受度最低的散户。

原创文章,作者:周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5438.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