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精选游想要基于用户需求场景推荐旅行产品,背后逻辑是什么?
很多旅游产品都希望给“选择恐惧症”用户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玩途创始人夏天之前就对36氪说
,希望用户不必在玩途网站上做出选择,只要这个产品适合他,玩途就保证产品品质一定是最好的。
免签精选游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正在酝酿产品升级,升级的方向就是给用户更少选择。
按照创始人何婷然的说法,就是给用户一个基于场景购买产品的模式。
之前我们报道过免签精选游 ,这家公司希望将提供免签(或者落地签、电子签)境外目的地的精选产品作为切入点,经过10个月的发展,目前月流水在“大几百万”,每个月保持了50%左右的增长,这家创立于广东的公司,目前70%的客源来自南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产品是自香港、广州等地出发的)。
在供应链管理上具备一定能力之后,何婷然的团队在考虑扩展产品SKU从而获取更多用户。如何做?
在这里何婷然分享了一个逻辑框架,将旅游氛围产品创新规模化难易程度作为纵轴,服务创新规模化难易程度作为横轴,构成了一个四象限图,参考下图。
去哪儿
和依靠技术做行程规划的app(例如
我们报道过的妙计旅行
)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上都易于规模化;P2P旅游(例如
我们报道过的哈达旅行
)和Airbnb等产品,虽然产品创新易于规模化,但在服务创新规模化难度较高;其他传统OTA(
携程
、
途牛
、
同程
)都属于服务创新易于规模化,但产品创新规模化难度较高。另外,由于途牛正在做大量线下店面,因此逐渐在向Airbnb所在的象限移动;去哪儿因为从搜索比价平台变为一个OTA,所以在向左下移动。
于是何婷然分析了这些公司的成长路径和天花板,携程、途牛等玩家已经被证明相对成功,至少市值较高,去哪儿原来的做法在左上象限,但这种玩法的市值上限不高,所以正在向下方移动。至于剩下的几类公司,例如Airbnb、P2P类产品和行程助手类产品,由于暂时没有上市,所以也很难做对标估值。
所以对于免签精选游的定位,何婷然想的是,既要在产品创新上可规模化,又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所以她把免签精选游放在了左上象限。他们与携程等传统OTA的区别在于,后者提供的是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以搜索功能影响购买决定。而他们想做的是,用场景来影响购买决定。
何婷然说,用户在考虑旅游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目的地和价格,而是跟谁、什么时候——所以她希望产品是面向25-40岁的白领中产,做基于场景的产品推荐。例如当用户选择亲子游的时候,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时间不太长的飞行”、“酒店提供儿童服务”等,免签精选游就会通过产品数据的筛选,向用户推荐一定数量、符合上述要求的产品。
算法不一定完全可靠,所以免签精选游增加了第二个买家筛选的环节。在基于一个场景推荐了几个产品之后,页面会告诉用户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比如A产品更适合初中孩子B产品更适合婴幼儿家庭,用户只需要在被推荐的产品中不断砍掉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最后留下最符合需求的产品即可。
我听到这个想法第一个疑惑就是,旅游作为一个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如果最后用户删掉了所有产品怎么办(也就是没有一个产品完全符合用户要求)。何婷然说,旅游的个性化需求确实存在,但需求可以进行分类,而且他们面向的用户很多都有相似动机和共性需求(因为这些用户并不是金字塔顶端那些偏好极度个性化产品的)。
“不是用户想要选择什么,是我们告诉他选择的理由。”
上述功能预计在8月网站改版之后实现。何婷然说,以前他们想要满足说走就走这种需求,所以把免签作为一个购买场景,现在他们希望增加能够满足更多需求的购买场景(例如亲子游),所以未来产品品类可能也不仅限于免签目的地。免签精选游之前曾经获得过平安创投的600万融资,目前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
在没改版之前看免签精选游的界面,确实很难看出与其他提供自由行产品的不同,除了上方的是按照需求场景做的分类,例如“家庭亲子”、“潜水冒险”、“浪漫海岛”等。但其实进入二级界面之后也让然是按照搜索、筛选的逻辑进行的,这也是何婷然希望改变的地方。
个人认为,如果在改版之后,根据需求场景所推荐出来的产品能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并且产品品质(也就是服务创新)足够有掌控力的话,这种模式确实有吸引力。一个疑惑就是,用户是不是需要基于需求场景的购买,仍是个有待讨论的命题,因为这涉及“人为什么去旅游”这个大命题。很多人的旅游决定,是看到关于某个目的地精美照片和文字后的一种无理由冲动。如果免签精选游能把这种冲动与用户的强需求结合,让用户购买被推荐的产品,是很完美的一件事。
这有两个前提:产品的内容呈现足够精致(这点免签精选游做的并不好)和推荐出来的产品能大致满足用户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