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出海”:一次性解答你对共享单车的所有疑问
从 2016 年 8 月份至今,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发展和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每隔两天就有新的头条热点出来。走在街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收眼底,留给新加入创业者的颜色已经不多了。
共享单车是中国创业圈和科技圈首先做起来的,这让我们摆脱了以往紧跟硅谷并直接借鉴后者的创业模式。那么,现在我们能否更进一步,颠覆以往,把共享单车这个点子输出到海外呢?
LimeBike给出的答案是“能”。这家公司直接跳过种子轮,在 3 月 15 号宣布完成了 1200 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和IDG等国际顶级VC,还有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这样的个人投资者。
密探得知此消息,立刻潜入他们位于硅谷San Mateo的办公室,对CEO Toby Sun进行了独家专访。
Toby Sun在取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BA后,曾在百事集团担任产品和市场营销经理、德勤担任高级顾问、复兴昆仲资本任职投资总监。今年 1 月起,他正式成为LimeBike的CEO。公司联合创始人都拥有海外工作经验——联合创始人Brad Bao,是前腾讯美国总经理,四年前联合创建昆仲资本(美国);技术合伙人Charlie Gao负责软件,曾任职于Facebook和Square;硬件合伙人张曦则有多年智能硬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经验。
图右为Toby Sun(公司CEO),图左为Brad Bao(公司董事长),单车即是LimeBike设计的共享单车
创始团队的履历和经验十分丰富和光鲜亮丽。那么,他们对于“把共享单车模式带到美国”这件事,是否做出了充足而周全的思考和布局?
首先,共享单车模式是否适合美国?
Toby告诉硅谷密探(公众号ID:SVS-007),共享单车解决的,是普通人一个高频刚需的痛点和难点,即所谓“最后一英(公)里”的出行,这在中国美国都是难题。居住在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开车抵达目的地的话,寻找停车位的时间可能比开车时间还要久且难得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下来后往往还要再走一段路,在风霜雨雪天气或拎着大包小包的话很是折磨。共享单车也许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它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这是它能火爆起来的原因。
另外,绿色出行也和健身一样,是全世界人越来越关心的议题。骑自行车既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减少废气排放,天然占领了“道德高地”。
而美国,和中国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人口密度小得多;共享单车又需要高频率使用来支撑其规模化发展降低成本。这会给LimeBike带来阻碍吗?Toby解释道,其实美国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很多, 3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 64 个(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截止 2015 年 7 月 1 日的数据),它们都足以支持共享单车做大所需要的使用频率和次数;另外,大学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小型社区,也非常适合做共享单车。
那么,在美国做共享单车,有哪些和中国不一样之处?
首先就是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在中国,我们见过“产品先行,政策跟上”的做法,或者产品直接上市,政府被迫接受,也是有的。但是Toby告诉密探,这样在美国不可行。如果没有获得政府允许,直接在街头摆出自行车,有可能接到高额罚单和被强行取缔。所以,LimeBike聘请了专门负责政府关系的专业人士,包括奥巴马此前竞选团队的公关专家,来负责沟通政府关系。目前他们和 30 多个城市和大学展开了谈判。
对谈判结果,Toby表示了乐观,因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很欢迎共享单车模式。除了上文提到的解决痛点和环保原因,还在于LimeBike的单车,其实是一个个行走的智能硬件,其中一项功能就是收集收据,从而分析出用户的使用习惯、城市交通状况、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人群分布等等。这对市政管理和交通规划都极具价值。
另外,LimeBike的成员都来自美国政府耳熟能详的各大企业和机构,因此谈判初期就能取得对方信任,让整个过程都更加顺利。Toby预期,到四五月份,他们的自行车就会在某个城市正式上线了。
除了政府关系,共享单车“本土化”的另一要素,就是适应美国人的使用和消费习惯。这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行车的外观设计。国内的共享单车往往采用 24 英寸车轮,但是美国人体型普遍偏“高大壮”,所以LimeBike的自行车都采用了 26 英寸或以上车轮,不至于骑起来局促。
其次,在美国,自行车的修理成本非常高。举个例子,一辆 70 美元的自行车,轮胎漏气的话,往往需要花 15 到 20 美元来修理。另外修车需要去分布并不广泛的专业店铺,不像国内,修理摊往往转角就发现一个。所以LimeBike自行车必须质量过硬,以降低潜在的高额维护成本。为此他们找到了富士达这样年产千万辆自行车以上的大厂代工,和高端自行车品牌闪电与崔克共用同一条生产线。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共享单车的成本,生产制造还是占了大头,而非后续维护。根据网上资料,摩拜单车一辆成本达到接近千元人民币(智能锁成本高昂),ofo单车则在三、四百元人民币左右。LimeBike的成本介于两者之间,其使用价格为半小时一美元。如果每天每辆车的使用次数可以达到 8 至 10 次,那么收回成本会比较迅速。因此做共享单车,必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推广开来,这样边际成本增加幅度很小,规模化就能实现盈利。
最后,共享单车所需要的其它配套环境,在中美也有差异。比如国内,摩拜单车的移动端APP能在2G网络中使用;但在美国,主流是4G网络(目前在升级5G网络过程之中),所以需要研发适配美国移动网络的应用。
而LimeBike单车本身,也是一台满载高科技的智能硬件。首先,它内置了GPS,并且能联入3G网络。用户使用LimeBike到达目的地后,手机端APP会自动检测车辆所在地址及周围环境,指导用户把车停在最近的安全区域。这样既不需用户寻找专门的停车场所,也能防止乱停乱靠扰乱交通的行为发生。其次LimeBike采用实心轮胎,车轮永远不需要打气。最后LimeBike使用智能锁,手机APP可以轻松解锁;车前有篮子,篮子下方安装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给智能锁充电。
一切软硬件设计都是为了减少自行车的维护成本,并且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程度。Toby提到一个中美消费者差异之处,就是美国有相当比例的普通用户,会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中国,消费者可能会同时下载数个打车应用、点外卖应用和单车应用,哪家搞活动有优惠就使用哪家,反正产品服务都差不多。但是美国消费者一旦觉得某个品牌好或者有区分度,就会一直使用它,哪怕价格贵一些也不在乎。比如Uber业务量最大,但是其竞争对手Lyft也活的很好,很多用户就是只使用Lyft打车。
举个例子,对于大家担心的:有人恶意损坏或乱停自行车怎么办?Toby说,LimeBike会建起一套奖惩体系——乱停车会有一段惩罚时间不能再使用自行车;而持续守规矩的用户,能收到更多优惠,比如免费或打折用车的coupon。
起名字是门学问
这几天社交网络被Airbnb的中文名字——“爱彼迎”刷屏了。看到满天飞的吐槽和调侃,密探不禁感叹:要想产品本地化,一个好名字是成功的开端!
很多企业进入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时,往往会花费大价钱,找专业公司提供起名字服务。比如Linkedin获得自己的中文名“领英”,可是花费不菲的。
那么,LimeBike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名字?原因有三。
第一,Lime即“青柠”,是美国人很喜爱的一种水果,直接吃是酸牙的;但是加到汤里和酒水中,则是健康美丽小清新的。所以以此为名,非常的consumer-friendly,即对消费者很友好。
第二,Lime清新的绿色,很容易和“环保”、“绿色出行”等概念联系起来,用于共享单车这样的健康出行方式,很容易博得“第一眼好感”,并给人留下印象。
密探以为,从取名字的角度来看,LimeBike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
做产品和市场出身的Toby向密探表示,自己最佩服的商业天才就是史蒂夫·乔布斯,因为其对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对品牌管理,都有着极致追求,才引领iPhone4 的横空出世,让苹果公司扭转颓势,成为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自行车现在已经成为“放大版的手机”了,是新一代的智能硬件,和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个个移动入口。LimeBike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迭代,让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让品牌得到长远的发展。
AD: 【移动新媒体】 移动新媒体-中国领先的泛娱乐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