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深度思考:资产可以数字化、数字可以资产化|连载015
只有先解决资产上链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资产可以上链,区块链打造的新世界才会更有意义,而资产上链首先要解决资产是否可以数字化的问题。
第二章 理解区块链
理解本质
(2)资产可以数字化,数字可以资产化
我们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数字世界中制造信任的工具,那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数字世界中制造信任的工具呢?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真正看清区块链的价值所在。
我们看现实世界中信任的工具比如政府机构、法定货币,主要解决资产确权和资产交易的需求,所以说信任的工具是围绕资产发挥作用的,什么又是资产呢?“所谓资产是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资产是与公司、机构或个人同时存在的,我们但凡定义一个资产,就必须明确资产归属哪个主体并赋予其某种权利,也就是确权,无论是所有权、使用权还是其他各种权利。如果你想买一辆车,除了拿到车钥匙,你还必须拿到发票、车牌、车辆行驶证以及其他别人认为你是车的主人的必要证据,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确权的过程,都是政府机构用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管理的资产包括土地、房屋、公路、铁路、机器、车辆、电脑、家具等等有形资产,还包括专利、商标、债权、使用权、受益权等无形资产。进入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的资产形式—-数字资产,一件游戏装备可能价值几千人民币,一个电子宠物可能价值几万人民币,一枚比特币价值十几万人民币。区别于无形资产,数字资产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并被某个系统确权的资产,而传统的无形资产是有合同、证书等实物形态并被政府确权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一般只能在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范围内有价值,比如一个游戏中、或一个公司内部的若干产品中,而比特币的价值实现范围确突破了边界,使数字资产通用性成为可能,基于比特币的成功,我们可以考虑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资产确权,还是那个游戏装备,我们把它的生成、赋能、交易过程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这个数字资产就可以脱离游戏本身成为更大范围内可管理的资产,甚至可以被非游戏玩家投资或购买。
既然区块链是数字世界中制造信任的机器,那么要有效运转必须满足两个前提假设中的一个,即“资产可以数字化”和“数字可以资产化”,这也是判断一个场景、一个需求是否适合区块链应用的基本前提,我们称之为“基石假设”,意思是说我们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一个区块链项目,前提假设是这个项目对应的资产标的是可以数字化的,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要拼命搞区块链投入,那就会成为笑话。
1)资产可以数字化
在区块链应用研究领域,大家最关注的是资产上链问题,只有先解决资产上链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资产可以上链,区块链打造的新世界才会更有意义,而资产上链首先要解决资产是否可以数字化的问题。
如果是无形资产进行数字化过程相对简单,如果是数字资产本来就已经数字化可以直接使用,难点在有形资产上链,理论上讲大部分有形资产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解决数字化问题,但解决的难度和成本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为每一粒大米、每一个土豆贴个RFID芯片或别的什么嵌入式标签,也很难给那些性状完全一致的量产商品唯一的数字化身份,比如生活用品、建材;更难对那些形态可变的资产进行数字化识别,比如黄金、白银、玉石。所以,如果不能有形资产数字化,盲目用区块链技术去实现所谓的Token(标记)化,就可能发生资产与Token分离或被替换的风险,想要实现溯源、存证、交易等应用目的则可信性不足。
目前实现有形资产数字化的成熟方法和工具尚未形成,类似房产、土地、汽车之类大宗资产,先由政府确权,再将确权信息数字化可能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案,但显然区块链信仰者绝不会满足于至这个阶段,下一步一定要实现直接数字化,去除掉第三方信任工具。而对于普通商品类有形资产,实现单一商品唯一性数字标记将会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这也是区块链行业可以去赚传统行业钱的蓝海市场,各品类商品的数字化方式是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2)数字可以资产化
根据科技公司 Domo 预测,到2020年,地球上每人每天将产生超过140GB的数据,未来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三驾马车将主导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人类制造数据的速度会更快,智能设备也会无休止的制造数据,这其中必定有垃圾数据和有用数据之分,如何判断数据是否有用、是否应该被赋予价值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所以,在没有弄清楚数字信息是否具备有用性,是否可以被赋予资产价值之前,不应该盲目启动区块链应用项目的设计开发,应该把数字可以资产化作为区块链应用的前提假设之一,做好可行性分析。
确权
互联网诞生以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数字信息资产化得以加速实现,最典型的就是个人行为信息,你的消费记录,出行记录,社交记录等等信息都已经数字化,这些信息早已经开始被各个平台公司作为资产用来赚取利益,他们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为你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平台公司创造巨大经济价值。但是有个问题总是不明不白,像阿里、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公司,明明是在依靠数据创造价值,却不能把数据作为资产写入资产负债表,而当投资者对这些公司进行估值时,通常把数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显然数据的价值是存在且有价的。数据不能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核心原因是数据无法确权,阿里也好、腾讯也好都不能证明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应该归他们所有,从法律上就不能被确认资产,也就不能把数据价值变成自己的资产。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发现有形资产是可确权的(可以拿到法律认可的凭证),但需要变成数字资产才能被区块链进行数字化确权(这个确权结果目前法律尚未认可),原生于网络的数字信息在没有确权(法律认可的确权方式)之前都不能成为有效资产。两条路径走下来都归结为,区块链为数字化资产进行确权的结果,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在没有得到法律认可之前,区块链只能为参与者们共同认可的数字资产确权,这会产生两种区块链发展方向,一种是与政府、实体经济密切合作的应用,伴随着企业联盟共识、政府许可、法律创新而发展的混合型区块链发展之路;一种是彻底放弃对政府、法律等信任工具的依赖,建立一个新的数字生态圈,依靠社区自治和共识,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生长和进化的纯粹型区块链发展之路。
可复制性
数字信息除了不能确权而无法定义为自有资产,还有其他因素,就是数字信息的可复制性,一旦数字信息被确权,就会出现资产“重复记账”的情况。
举个例子: 假设我是一家客户信用评级公司,我花20万元购买500G上市公司历史数据,将数据作为算法依据为我的客户提供关键指标上市公司横向比较服务,同时收取服务费,这样我购买的数据就具备“可以被使用、可用货币衡量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三要素)的效果,也就具备资产入账的条件,现在问题来了,卖我数据的公司他并没有因为销售数据而减少自己持有数据的数量,在他的资产方这个价值20万的数字资产一直存在,收入却可以持续增长,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我的新增收入并不导致我的资产减少,即使我们给数字资产一个折旧的规则,给多少合适呢,没有损耗的资产又凭什么需要折旧呢?这样一来以往不会发生的事情就发生了,在以往的经济体系中所有公司、机构、个人持有的资产加在一起就是社会总资产,一份资产计为谁的资产,就不会再成为另一个人的资产,而数字资产一旦被记账为资产,就可能出现所有权被重复记账现象,全社会的总资产会大规模的膨胀起来。
一直以来数字化产品“制造一次,销售多次”的巨大价值,是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付费领域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写一篇文章、说几分钟音频可以卖上千万次。但是强大的盗版群体还是能够以超过正版的速度和量级将数字产品非法复制和传播出去,通常情况下要支付几千元甚至几万的付费课程,在盗版市场可能1块钱就搞定了,而且还可以免费传递给亲朋好友,这显然比拦路抢劫差不了多少,可复制性不仅会影响确权和交易,还会带来盗版和非法交易机会,使数字产品原创者蒙受经济损失。
区块链技术是用来在数字世界制造信任的机器,然而只有当数字信息成为有用、有价值的资产时,才需要信任的机器来制造信任,从而实现资产确权和交易。显然不是所有数字信息都是资产,更多的信息无法形成资产,比如监控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在没有事件发生时,信息几乎没有价值,但是很多场景的信息我们又不能不去存储它,这种大量占用资源的信息数据如何定义价值?类似的还有生产过程信息、位置变动信息、图像信息等等大量过程信息,都存在即有用又无用的情况,所以判断信息有用性,或者解决信息有用性的技术非常重要,比如边缘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AD: 【移动新媒体】 科技茶馆-中国领先的区块链行业媒体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