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文学的意义被夸大了 不会走在科技前
(原标题:刘慈欣解答科幻世界“三大误区”:科幻文学的意义被夸大了)
新华网上海9月19日新媒体专电(王琳琳 吴畅雪)科幻可以预测未来甚至改变世界?科技进步让科幻创作愈发简单?科幻迷年轻说明科幻依然是部分人的“专利”?
针对科幻世界的“三大误区”,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给出了明确解答。
科幻文学的意义被夸大了
“科幻从来没有走在科学前面,而是一直跟在科学的后面。”
作为“硬科幻”的代表,《三体》的成功引爆新一轮科幻热,很多人由此认为,科幻可以预测未来、甚至改变世界,然而,刘慈欣却给科幻热泼了盆“冷水”。
刘慈欣说,不要夸大科幻文学的转现作用。其实,科幻作品不可能走在科技前面,因为它们的所有科技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科技知识。科幻作者其实是从实验室中、尚未普及的科学技术中汲取灵感,并用想象力将这些技术的未来可能性排列组合起来,人们之所以觉得它能预测未来,是因为科幻作者把各种可能性都列了出来,总有几个“蒙”对了。
在刘慈欣看来,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归根结底属于大众文学范畴,“让读者觉得好看”是作者的主要追求。它的意义不在于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而在于启示性,开拓人们的思想和视野。
“现在科幻文学的意义被夸大了,要让科幻回归到大众文学,它无法承担额外的使命。”刘慈欣说。
科技进步让科幻创作更头疼
《三体》问世已近6年,对很多热爱这部作品的人来说,刘慈欣就像“神一样的存在”。什么时候能给科幻迷带来新的惊喜?始终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刘慈欣坦言,当下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想要推出新作品,是越来越难了。新技术、新创意层出不穷,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这些新生事物很快就能被成千上万人知道。这就好比一个包袱还没来得及抖掉,读者已经猜到里面装的是什么了。
刘慈欣透露,自己就曾把已写完的作品完全作废。“回过头去看看,突然发现这个点子别人已经想到了,自己就觉得索然无味。”
“这是一个奇迹不称为奇迹的时代,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奇迹。”
科幻迷年轻其实是中国的优势
相较于美国成熟的科幻市场,中国科幻作品近年来才大放异彩。《三体》的出版俘获了大批年轻科幻迷,但仍有不少人认为,科幻只是部分人的“专利”。
对此,刘慈欣表示,“我们的科幻迷年纪小,这其实是中国的优势。”与国外相比,中国科幻读者更年轻、更有活力,他们购买科幻杂志、小说,参加科幻作品签名、交流活动……这些都让科幻作者备受鼓舞。
竺琦是上海师范大学星辰科幻协会的一员,她告诉记者,今年上海科博会,协会共有近20人来见“大刘”。“年轻人的想象力是值得被培养和发展的,对科幻的喜爱让我们协会的成员走到了一起。”她说。
如何进一步推广科幻文学?刘慈欣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借助影视传播,一个好的电影、电视对科幻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强。
事实上,中国科幻文学的“多栖发展”已渐成趋势。上海科博会上,《三体》电影出品方、游族影业总裁张大伟表示,除了今年的舞台剧和明年的大电影,《三体》的电视剧和手游也在紧张策划中。他介绍,江波是刘慈欣之后新生代作家中少有能写宏大题材的作者之一,其作品《银河之心》三部曲描绘了人类进入宇宙时代。据透露,《银河之心》也已获多家影视公司青睐,有望搬上屏幕。
AD: 【移动新媒体网】 中文科技资讯网 有影响力的科技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