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设备才好意思叫可穿戴设备 | 互联网的那点事
过去在一个可穿戴的会议上看到这样一张slide——可穿戴设备的难度何在,列了这么几点:电池、计算能力、数据连接、杀手应用。但被忽略的因素还有,什么样的消费者会想买可穿戴设备,加上给他们一个买你的理由。
蓝牙耳机和心率仪表算不算可穿戴设备?如果单从字面上归类,当然算。那么iPod Shuffle配上一个表带何如?更加是了。但“可穿戴设备”可不应该就是这么一点追求。
那么这个品类的底线何在,什么样的产品才有意义?有人已经开始做单纯的健康监测工具;也有人试图将科幻变成现实,做起星际迷航版的眼镜或者XX侠的手表。
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应当具有下面的特质:
舒适度,而且是全天候的舒适度
要知道,可穿戴设备是戴在手腕上,手指上,脸上或是穿在身上?所以穿戴的触感是第一位。你会买不舒服的鞋吗?没准儿,但是买了你还穿吗。
Google Glass和同类的智能眼镜都面临这这样的问题——Glass相比普通的眼镜要笨重很多,至于Epson Moverio、Vuzix M100之类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健康设备甚至是在睡觉时都会戴着的。
蓝牙设备厂商Jawbone和Plantronics在研究如何让头戴设备舒服这件事上费了不少银子。现下的Pebble是戴着舒服不碍事的一个好例子。
另外,防水或者至少防汗水是个加分项,尤其对于健康设备。如果能戴着游泳或者洗澡就更好了——大部分的手机都做不到这点。Pebble和一些计步产品现在已经是5ATM的防水等级了,但恐怕拿来做一个实用的标准还不够。
要有用,至少在某个痛点上要比手机有用
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对手其实是手机,要怎么证明我比手机有用呢?想想Android、iPhone,就在你兜里。它们很做的事很多,而且做得都不错;加上手机总是随身携带的。Google Glass、智能手表、计步器,啊哈?为什么不用手机呢,把它掏出来能有多难。有时候掏手机确实没有那么方便,但这样的时间能有多少?
当下的热门穿戴设备可以打成这么几类:耳机传送语音;智能手表可以看成是寻呼机,搭配健康管理和app连接功能;Google Glass就像是戴在脸上的摄像头,搭配联网的屏幕;现在看来,健康设备倒是可穿戴里面最成功的一支——有用,而且不贵。
简单易用
一款新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不应该像一个新项目一样——还要来份计划书。我们希望操作起来应该是无障碍不麻烦的,毕竟你是为了不从口袋把手机掏出来。另外,可穿戴设备不同于笔记本或者手机,很多潜在用户对它并没有那么了解。
Pebble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用它当手表和寻呼机(接收各种消息)的时候很容易,但如果你想安装一个app——没有方便的app store,并且太多的app都处在测试阶段。这就是爸爸妈妈级的用户不会买的原因了,买了也不会用。
有型,有趣
在可穿戴技术展上,Shine这款硬币大小的防水计步器就非常吸引眼球,因为够酷。它表面还有闪烁的LED指示时间,带有磁性能吸附在衣服或者包上,加上表带可以作手表。
拿外观作为评判可穿戴设备的标准似乎略显肤浅,但在科技领域有型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你时常要用到的设备。iPod、iPhone、HTC One,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因为有型而更具吸引力么?有型也不仅限于硬件,好的交互风格同样重要。
回过头来看Vuzix M100,偶尔在家戴一戴尚可。要让我带着出门,我只能说“呵呵”了。Google Glass比这要略好一些。但越是戴在面部的设备,制造商们在外形上就越要下功夫。
要么做成万能的,要么就简单便宜
拿Kreyos这款智能手表举个栗子:
支持Android,iOS和Win 8平台;健康监测功能;能装app;带扬声器;能接收消息;能跟ANT+的健康设备连接,比如心率监测。听起来潜力巨大,但如果它能专精于把三四件事做好,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设备间实现互联非常重要,以后人们可能有好几种设备跟手机相连。如果连接的传感器能嵌入到各种各样的设备中去,那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hub做中心。
很可能这个hub还是手机。
还得赶在巨头到来之前
有时候看看Kickstarter上的这些项目或是同类的创业公司,总觉得都是巨头登场的前奏。时间一天天过去,三星、苹果、微软、谷歌、LG还有…,可穿戴设备都已经上了它们的日程。
小公司们以何为生?简单,用户买得起,好用,还有就是有型——让人记得住。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可穿戴技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人离了它过不去,你要使人们相信他们需要这么一个设备。到目前为止,除了健康领域,我们能看到强烈的需求吗?
我们可能需要那些巨头们打造杀手app和在线服务,甚至是新的设备互联标准。眼下,对于这些小设备的建议是:简单,然后不贵。
可穿戴设备眼下确实是一片繁荣的场景,但等到普通人开始消费这些产品时已是大浪淘沙后的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