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子公司坏账不可怕 是大利好
本文百度百家首发
陆金所最近惹上大麻烦了,有消息称陆金所子公司“平安国际商业保理累2.5亿借款已到期,平安保理方面不得不启动资金池偿还投资人本息”。一时间风声四起,除唱衰陆金所之外,不少评论更是将矛头直指P2P模模式,认为陆金所代表的P2P模式也走入绝境。
实际上,平安保理事件与陆金所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更与陆金所P2P无关。而且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看,平安保理中涉及的2.5亿借款也是由第三方担保的,投资者不会受到损失。
银行机构公布坏账率几乎没有普通人关心,为何一涉及到陆金所子公司坏账,大家就这么关注?铁哥认为,一是社会对P2P行业坏账过于敏感;二是目前报道中,人们有意无意地将陆金所子公司坏账与陆金所平台进行混淆。
陆金所子公司坏账真有那么可怕?
乍一看陆金所子公司资金有问题的2.5亿确实是一笔大数字,但我们注意其中细节:该项目由第三方提供担保,投资者权益完全不受影响,该项目与陆金所P2P业务无关。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陆金所子公司坏账与其毫无关系,更不会受到影响。但即便如此依然引起投资界的极大恐慌,铁哥认为恐慌更多来自对整个P2P行业透明度、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作为陆金所这般量级公司如果也出现坏账风险对于整个行业是有着非常不利影响的。
因此,我们基本就很明白此次恐慌背后的逻辑:在整个P2P行业参差不齐前提下,领头羊陆金所出现非本质问题被盲目放大,由此造成对整个行业的质疑。铁哥认为,对陆金所的质疑很大程度来自对行业的质疑。
陆金所去担保化前景如何?
由于国内缺乏欧美那样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因此P2P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交易行为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担保。无论是陆金所式的第三方公司担保还是人人贷的“风险准备金”担保,都是在行业初期的不得已行为。
但潜在风险在于担保行为其根本上也是有风险,平台方需要具备缓释风险能力才能持续下去,且政策又有担保公司不得担保超过企业注册资金十倍担保额的规定,这些无形中都加大P2P的运营成本,对于投资者自然利率就低一些。此外,不少无良运营者利用担保公司做非内幕交易,破坏整个市场环境,也是最大隐患。
关于陆金所去担保化褒贬不一,铁哥建议大家不妨从以下角度去看
其一,陆金所已经基本告别过去靠中国平安背书的阶段
在整个P2P行业发展初期,公众对于行业尚有各种质疑和考量,因此陆金所需要中国平安的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少投资者认为虽然陆金所担保式P2P公司虽然利率相对较低,但资金安全性较高,因而选择陆金所。
而陆金所发展至今,其品牌和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成为P2P领军企业。陆金所自身品牌可以维持用户的信任度。
其二,资金安全方面,陆金所方面最近也透漏,其坏账率在5%左右,在如此量级企业中属于完全可控范围内。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资金漏洞问题。
在品牌度和资金安全双向考虑前提下,陆金所去担保化风险方面是无太大问题的,且用户可获得更高利率,铁哥对此是抱乐观态度的。
陆金所坏账对 P2P 行业的影响
有评论认为陆金所坏账事件开启了P2P行业的潘多拉魔盒,但铁哥认为此次事件却是加速了P2P行业的优胜劣汰进程。
坏账事件虽然对于陆金所本身的资金安全方面无太大影响,对于整个行业却也有着警示意义:P2P担保模式的的风险是否完全可控以及去担保化之后资金是否完全安全。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论是哪种担保模式,对于担保合作机构以及自身“风险准备金”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如果陆金所尚有可能出现安全范围之内的坏账风险,一些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则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坏账可能。因此,整个市场接下来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进程。
而去担保化之后,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资金走向的安全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投资方对平台有较高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平台在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以及风险评估方面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这些都非小企业强项。
因此铁哥认为,此次坏账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P2P行业的利好,通过该事件可加速整个行业的净化进程,而陆金所则可能因祸得福成为该事件的既得利益者。
除此铁哥也想对过分唱衰P2P行业的朋友说几句:任何一种创新模式都会有一定程度起伏,但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我们何不宽容看待,待产业成熟之后可能会令我们大吃一惊的。
关注铁哥可加微信平台:科技说 微信号:keji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