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政务云力量 从四大维度看市场演进趋势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5年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政务”及“互联网+”行动的整体推进做出肯定性总结,并对2017年工作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即:“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
不仅如此,在全国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31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政务”均有表述或提及。“互联网+政务”再度成为“热词”,其实也标志着政务信息化改革的全面提速。
由此可见,高效、便利、透明无疑是政府在“云计算时代”给出的一张新名片,而随着政府牵头的数据资源整合的不断完善与深入,社会公众将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云计算和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对“互联网+政务”或者说对政务云市场的角逐,也同样在各大云服务商之间激烈展开。
基于此,本文希望从政策环境、参与主体、生态建设以及标准贡献四大维度将中国政务云的发展通过盘点和梳理,以此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来看一看究竟哪些方向,更能展现中国政务云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演进趋势呢?
政策环境:大投入大发展
事实上,过去两年政府就不断的出台各种对云计算的支持政策。2015和2016年,是国内云计算政策密集出台的两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三项与政务云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央网信办也发布了关于党政部门云计算安全管理的文件。政务云产业发展、行业推广、应用基础、安全管理等重要环节的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基本形成。
当然,政策的支持也进一步刺激了政务云的市场增长。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全球广义云服务市场年增长率是18%,预计2017年将达到2442亿美元,未来几年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而聚焦中国云服务市场,年增速在65%左右,这其中以政务云为代表的行业云增速更是迅猛。
与此同时,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云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样也引发了各大云服务商的在战略层面的大投入。其中,最引人注目是浪潮,早在2015年,浪潮就宣布投资100亿元完成全国云中心的布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云计算市场最大的资金投入。
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浪潮已经建成北京、济南、重庆、上海等4个核心云数据中心和28个地市云数据中心,与全国115个省、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浪潮持续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成功帮助全国27个省市政府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共用。
可以看到,浪潮是目前在政务信息化领域拥有最丰富案例的实践者,这和浪潮投入大,布局早,专注政务云市场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仅如此,阿里云对政务云的关注度也相当高,它在2016年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60亿元的注资,阿里云也成为了阿里巴巴战略型的业务。而在今年3月初,阿里云亦宣布正式进入政务云市场,推出国内第一个高等级政务云服务。此外,对政务云积极投入的还有华为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他们过去几年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可谓不遗余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政策引导,市场增速以及云服务商的大力投入来看,都对政务云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预见,政务云将从过去的“细分”行业一跃成为市场各方重点角逐的关键战场。
参与主体:不同基因之辩
我们知道,云计算是一个要求长期积累的行业,从公有云市场上最强大的AWS和微软,再到国内的阿里云,都是先有了云计算的应用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私有云技术积累,才走到了公有云的全面开放服务。可见,他们目前的市场地位,一方面是由市场先入决定的;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由公司的基因决定的。
如果以此来衡量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不难发现这些供应商同样也是基于自身业务的长项,分别展开了对政务云市场的建设和探索,他们的切入点或许是不同的,但目标都是相同的。由此,也让政务云市场的建设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
举例来说,浪潮对政务云市场的投入最早,因此其针对政务云的探索就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一开始云计算技术产生的开始,浪潮就与很多政府的部门采用了自建自管的方式,但这种模式和过去传统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多少区别。此后,浪潮又开始和地方政府共建政务云,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政务云建设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浪潮发现政府部门从最初关注是否成功上云,到关注云上的安全体系、标准化规范的建设,再到如今更聚焦政务云平台支撑的政府大数据的治理、共享和开放。基于此,浪潮在去年首次提出了以数据为核心的政务云2.0的战略。
凭借多年来在政务云市场的优异表现,在赛迪顾问近期举办的“中国IT市场年会”上,浪潮就获得了政务云年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奖项,这是浪潮连续第三年荣获该项评选,无疑也是外界对浪潮扎根政务云市场,不断满足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最大肯定。
再说阿里云,它在超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方面有很深的经验,每年的双11就是非常好的超大规模互联网应用场景试炼场,可以不断的去压力测试阿里云的技术能否应对客户的需求,这也是目前其他供应商所不擅长的。同样,这些成熟的技术,如今都通过阿里云的政务云服务,变成了政府部门可以参考选用的技术。
最后看华为,华为在政务云的主要落脚点是智慧城市,核心还是立足城市的数据中心、通信网以及物联网的建设,华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其云战略中过去主要聚焦在行业云,并没有提供大规模的公共云服务,因此在政务云建设的参与中,选择智慧城市为主要方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难发现,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虽然是通过不同的切入点进入政务云市场,但他们最终带来的价值在于,通过云计算技术,与政府需求相结合,诞生出了一个又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政府实现快速上云的同时又能让服务落地,并最终驱动“互联网+政务”的真正实现。
生态建设:云端落地之本
与此同时,面对政务云市场强烈需求所带来的竞争,其实不仅是云服务商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也是生态的竞争。这是因为在政府业务上云、数据整合、应用创新的每个环节上,都需要借助生态的力量进行支撑,单一厂商的力量不足以支撑云服务业务的发展。由此,生态建设也就成为了各云服务商高举高达的重要方向。
仍以浪潮为例,去年年初浪潮云就对外发布了“云腾计划”,其目标是发展1000+云拓展合作伙伴;1000+云渠道合作伙伴以及1000+云方案合作伙伴。浪潮希望从政务云签约拓展、到落地建设、到服务推广等各环节,浪潮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与独有资源,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并且让利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政务云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合作伙伴在转型过程当中的一些压力,鼓励合作伙伴更快速的进行发展。浪潮还设立了1亿元的发展基金和上千万元的合作红包,这也是目前云生态建设中,少见的大手笔投入。
而近期举办的2017年华为生态伙伴大会上,华为也发布了“云生态长沙宣言”,明确表示将聚焦重点行业,发展应用开发、应用迁移、云服务销售等三类合作伙伴,并向合作伙伴开放华为的软件开发能力、原生应用开发、视频、通信能力等。此外,阿里云此前也推出过“云合计划”,按照阿里云的预测,未来的云生态环境应该也是万亿级别的市场,这也是阿里云进行云生态建设的初衷。
其实这些巨头如此重视云生态圈的建立,其根本原因在对全国性云计算大生态的预期。一方面,未来集成商和方案商将大量转型为服务商,这将是一个可见的云生态圈。更早的布局和投入,则可以在生态圈中处于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互联网进程,或者说政务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以浪潮为代表的政务云服务商,通过合作伙伴将云计算的能力输出到区域市场,可以帮助当地政府更快的迈向云时代。
标准贡献:决定未来之战
我们知道,选择市场上成熟并经过大规模业务验证过的云平台服务,复用已有的建设经验,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云服务商技术和资源并不相同,各地政务云建设的思路也不完全相同。显然,政务云标准以及规范的制定就显得迫在眉睫。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洪添
比如,政府购买云服务,是政府信息化集约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覆盖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及公开机制,实现数据融合、开放,提高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及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目前数据资源相关的标准、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哪些数据能开放、哪些数据不能开放、哪些数据可以部分开放,当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也是当前掣肘政务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比技术因素带来的瓶颈更大。
因此,浪潮在不断提升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的硬实力同时,也积极推进相关标准、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截止目前,浪潮共主导或参与制定了9项国家级、10项地方级云服务行业标准。
再如,安全是政务云建设不可忽略的问题。为此,中央网信办很早就牵头制定了国家标准,并开展了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浪潮、阿里云等服务商就通过了云服务安全审查,为各地采购云服务提供了明确的安全依据。
众所周知,在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之后,政府行业对云计算的安全性要求,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能够在安全要求最高的政府行业取得安全合规的最高评级,这不仅是浪潮云、阿里云的胜利,同时也是其所代表的中国公有云的胜利。
相信随着政务云的发展,未来政务云平台建设能力、运营能力、安全能力等等方面都将成为政府选择上云时重点关注对象,而政务云行业标准的逐渐建立,对推动政务云长远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文总结,以往政府提振经济一般是通过房地产或者引入工厂招商等,但随着土地及人口红利殆尽,云计算和大数据也成为了与水电煤等一样重要的生产资料。可以说,政府上云确实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通过对政策环境、参与主体、生态建设以及标准贡献四大维度来对比,不难发现浪潮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行业理解,在政务云市场目前已处于领跑态度。不过,随着政务云进入2.0阶段,云服务商综合能力的比拼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 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