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所有的坑,都是必经的坑

创业路上所有的坑,都是必经的坑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骨子里是很反感所谓 “创业经验分享” 的。于是,在开启我的分享之前,我有如下的话想对大家说:“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是反传统和反经验主义的,偏执和自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须的,所以我并不指望让大家能学到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在日后遇到相似或者相同的问题时,会想起我,让你觉得这趟旅途其实并不孤单,我就很满足了 ”。OK,创业路上所有的坑,都是必经的坑。我们今天先说说两大坑。 

第一个坑是关于产品。

创业路上所有的坑,都是必经的坑

产品其实就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谁带来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 谁,就是客户。什么问题,就是痛点。什么价值,就是解决方案 。我们在 2014 年初开始做 Ping++ 的时候,曾很长时间找不到客户。当时我们是这样的定位目标客户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有什么问题?这跟一家 toC 的公司说 “任何人都可以是我们的用户” 一样,对吗?可以为任何人服务,也就意味着你服务不了任何人。所以当我们跑了 2 个多月的市场,见了 50 多家公司,发现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用我们的服务。

于是,我们开始在目标客户前面加定语,“有在线交易需求的初创互联网公司”,“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的初创互联网公司”,“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又有 IT 采购意愿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又有 IT 采购意愿,并且项目需要在 1 个月内快速上线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直到我们把 “谁” 这个问题,定义到这么细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客户获取的成功率开始大幅提高。于是,在之后的 2 个月内,我们攒到了 20 多家种子客户,从此世间有了 “聚合支付” 和 “ 7 行代码”。

现在想想,这个坑让我们或多或少耽误了 3 个月左右的发展时间,这在早期还是很惨痛的教训。 其实,谁,什么问题,什么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 谁的定义越具体,他的问题就越清晰,可以提供的价值也就越明显。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 把你们公司对客户的精准定义写在一张纸上,发给公司所有的同事,让大家写下一个用户的名字,这里 toB 或者 toC 应该是类似的,然后 cold call,看看成功率如何。如果低于 50%,说明这个定义还不够精准,需要不断迭代

我到今天都觉得,大多数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或者 CEO,在这个问题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了。过早的去谈执行力,谈数据,谈增长,谈商业模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并且随着公司不断的发展,“为谁带来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也会动态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必须不断思考,不断锤炼的东西。经过两年多发展,Ping++ 的客户定位早就不是 14 年时候的样子,但我依旧会不停的自我询问,“我们到底为谁带来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一个坑是关于产品。

产品其实就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谁带来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 谁,就是客户。什么问题,就是痛点。什么价值,就是解决方案 。我们在 2014 年初开始做 Ping++ 的时候,曾很长时间找不到客户。当时我们是这样的定位目标客户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有什么问题?这跟一家 toC 的公司说 “任何人都可以是我们的用户” 一样,对吗?可以为任何人服务,也就意味着你服务不了任何人。所以当我们跑了 2 个多月的市场,见了 50 多家公司,发现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用我们的服务。

于是,我们开始在目标客户前面加定语,“有在线交易需求的初创互联网公司”,“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的初创互联网公司”,“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又有 IT 采购意愿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有在线交易需求,研发人数不超过 10 人,又有 IT 采购意愿,并且项目需要在 1 个月内快速上线的初创互联网公司 ”。直到我们把 “谁” 这个问题,定义到这么细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客户获取的成功率开始大幅提高。于是,在之后的 2 个月内,我们攒到了 20 多家种子客户,从此世间有了 “聚合支付” 和 “ 7 行代码”。

第二个坑是关于团队。

创业路上所有的坑,都是必经的坑

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在 Ping++ 之前,我是有过创业不成功的经历的,所以对团队的问题比较敏锐,甚至比较敏感。我认为对于任何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团队建设都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也就是 “听过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来看看一般会有哪些问题:

1. 发展到一定阶段想改变团队文化很难。

2. 他是早期员工但跟不上公司高速发展的需要。

3. 因为招人很难所以不敢淘汰不合适的人。

我相信这些问题正在困扰很多的创业公司。这里我有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前十个人决定了团队的未来”。这里不是说后面进来的人不重要,而是说前十个人决定了这个团队会吸引到什么人,从而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气质和文化。第二个理论是:“杀鸡一定要用牛刀”。这个逻辑是,如果是刚刚好匹配的人才,公司很有可能只会线性增长或者不增长,只有超水准,也就是 over-qualified 的人才,才会给公司带来指数级增长。第三个理论是:“招聘能力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一定是人先事后的,人不到位,事会很难开展。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Ping++ 是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我们的前十个人,从开始招募到到齐,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几乎一个月才进一两个人加入。我们当时的面试风格是 “集体群面”,我和合伙人面试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加入之后,我们仨一起面试第四个人,然后我们四个人一起面试第五个人,如此循环。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多人参与面试,看人的角度会多元和全面,更容易找到最合适的那个人。第二,每一个新进来的人,都是之前的人认可的,价值观和执行力都很接近,所以团队协作几乎没有任何磨合期,这在早期非常重要。第三,让全员参与面试,是一个人主人翁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的绝佳机会,让大家是一个真正的团队,而不是一群人。这就是我们前十个人的故事,到今天,两年多过去了,他们中间有七个人还在公司,并且都担任着核心岗位工作。招募前十个人,几乎是奠定公司文化的唯一机会,一定要非常慎重。这也回答了刚才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仅仅是全员参与面试还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公司希望可以高速发展,人才的密度是一定要提前做准备的,我们内部叫 “6个月定律”。6个月定律指的是,我们在选择人才加入我们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以6个月之后的岗位需求能力来要求现在的他,也就是我们总是在选择在当下超水准,over-qualified 的人,也就是杀鸡偏偏要用牛刀。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顶级人才,是会习惯把普通的事情做到卓越的水平,从而大幅提高公司的产品,技术,服务的质量,从而加速了公司的发展。第二,因为他本身的能力是超前满足的,所以即使公司高速发展,他也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成长,从而出现突然不匹配公司高速发展需要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第三,顶级人才,从一线具体业务做起来,之后当团队梯队搭建的时候,他的同理心是天然具备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走过来的,所以他的领导力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这就解决了刚才的第二个问题。

即使招人这么严苛,又是集体群面,又是 6 个月定律,随着公司的发展,总还是会有人跟不上,这个时候严格的执行公司纪律就变的很重要了。为此,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执行长期招聘的策略,即所有的核心岗位永远在面试中。所有人都必须从他的工作时间里抽出 10% 左右的时间用来日常的面试,这是写到我们员工手册里的。这样,我们就跟人才市场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接触度。

第二,当我们只有 40 人规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实施 OKR 的绩效管理,对团队的人力,投入,产出,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保证我们可以实时了解我们的业务与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哪一个环节或者部门甚至某个人出现了问题,都会一目了然,从而可以动态的进行即时调整。

第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谈论的是个人与公司的互相成就,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情义。真正有才华的顶级人才,是因为价值观,梦想和追求,才会全情投入加入一家公司的。所以不断的阶段性胜利,才是最好的团建方式。如果这三条都做到了,刚才的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来应该还有第三个坑,是关于融资。

但我想了想还是算了。第一,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真的很冷,我不想渲染太多的负面情绪。第二,因为这次组委会只给了我 20 分钟,而融资的坑至少可以说上 2 个小时,所以时间也不太够。在这里送给所有有融资,没融资和正在融资的创业者一句话吧:“ 无论到了哪一轮,都有可能会沉沦 ”。 没有捷径,也没有弯路,创业的每一步都是必经之路,大家 good luck

最后的最后,请容许我打一个小小的广告。Ping++ 为 13000 多家公司,提供了稳定,安全,和高性能的支付平台服务。"人们支付的每一分钱,都是向理想生活投出的选票",愿在各位创造的理想国里,也能有我们的身影,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有关「聚合支付」的 6 个逻辑

创业公司如何招到前10个员工

App 接入支付功能,如何选择合适的支付渠道?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ingplusplus

微博号:PingPlusPlus

随意打赏

创业路上的那些坑创业者在路上创业的路上创业在路上创业路上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