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 So Easy——世界500强企业联想的超融合之路
在中国,谁会是采用超融合一体机的”吃螃蟹的人”?
中小企业?不对。
互联网企业?也不对。
是世界500强企业。听到这个答案,你会惊讶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联想集团正是联想ThinkCloud AIO系列超融合一体机的重要用户之一。联想集团自身的IT云化转型经历就是对ThinkCloud AIO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用性的最好证明。
怎一个“快”字了得
企业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超融合一体机?因为它具有非常好的集成性,而且部署快捷、扩展性好……联想集团为什么会甘心情愿做一次“小白鼠”?
“快!这是我们使用超融合一体机后最直接的感受。”联想集团IT总监乔云鹏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以前,我们部署一套新的IT系统可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采用超融合一体机,装机、调试,基本一周时间就可以搭建一个小型的云环境,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目前,联想旗下有四大业务集团——PC、手机、企业级服务和联想创投集团,基于ThinkCloud AIO构建的云平台为这些集团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举例来说,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移动类业务,包括联想智能手机使用的应用商店、游戏平台等应用,后台都采用了ThinkCloud AIO超融合云架构;企业级的IT应用,即支撑联想集团几万员工使用,以及支撑企业业务的部分IT系统,其后台也是ThinkCloud AIO云架构;联想还向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包括云推送、云采集、企业云盘等,后端同样采用了ThinkCloud AIO云架构;在智能家居方面,基于云计算的视频服务产品联想“看家宝”,也是由ThinkCloud AIO提供对视频云平台的支撑。
从移动业务到云,从消费应用到企业级应用,ThinkCloud AIO都表现得游刃有余。目前,联想内部部署的超融合解决方案涵盖50个节点。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联想会采用不同型号的设备,比如针对移动应用和开发测试系统,由于业务量比较大,且随机性强,在保证最基本的访问性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效降低IT整体拥有成本,所以ThinkCloud AIO-H1000系列比较适合;但是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用系统,比如办公系统、邮件系统,高性能的ThinkCloud AIO-H3000系列则更适合。
联想内部的IT部门大约从两三年前就开始尝试搭建云平台,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将传统数据中心改造成云数据中心等。联想的云业务部门深度分析了联想IT建设的痛点,与IT建设和运维人员深度互动,将最终用户引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并且结合联想研究院在分布式存储、虚拟化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设计并交付了自主可控的超融合一体机。将数据中心装进“盒子”里,这正是联想超融合一体机追求的目标。超融合一体机不仅可以简化IT部门的应用,而且又是云业务部门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一大创新,两个部门在超融合这件事上一拍即合。
其实,在决定采用超融合架构前,联想IT的全球基础设施团队也曾经尝试过其他技术和方法,比如与一家业内知名的OpenStack软件厂商共建云平台,还试过采用创初企业的开源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运维人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OpenStack,自行解决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花费数月时间搭建起的系统,不仅性能不能满足重要应用需要,而且也达不到高效运维的目标。“我们需要一套既能快速部署,又能实现高效运维的企业级的、产品化的完整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技术和理念先进的OpenStack技术。这时,超融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它是一种创新的‘云使能’方案,是一款真正的产品化、企业级的可交付的产品。经过由浅入深地应用,从研发测试环境逐步扩展到核心业务的试用,我们感觉其整体效果和稳定性完全满足联想业务的需求。”乔云鹏表示。
谈到采用超融合解决方案给联想内部IT建设和运维带来的改变,联想集团IT部门的ITS(Intergrated Technique Service)总监张鹏程强调说,超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底层采用标准化的x86硬件平台,上层采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集成在一起,既简化了部署,又提高了运维效率。以前,有多少种不同的硬件设备,就需要多少个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现在采用超融合统一的硬件平台,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搞定。“超融合,So Easy。”这句话用在这里最适合不过了。
相比以前联想曾大量采用的小型机,ThinkCloud AIO的部署和运维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其运维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平均可以降低30%-60%,而且摆脱了对高端硬件的依赖,引领联想从硬件定义的基础设施逐步转为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这是未来十年高密度服务器、闪存、高速网卡、分布式为IT带来的一个巨大的转型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超融合备受关注的原因。
对于迫切需要实现传统IT架构云化的企业来说,ThinkCloud AIO是一个非常趁手的平台和工具。举例来说,联想ThinkCloud AIO-H3000主要面向企业虚拟化和私有云环境,增强了企业的数据保护特性和企业级数据保护能力,并且针对VMware、Hyper-V等商用虚拟化软件的整合做了大量优化,可实现基于VMware或者Hyper-V的虚拟化统一交付。借助联想ThinkCloud AIO-H3000,企业用户可以快速、轻松地构建云平台,实现从传统架构向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的转型。“对于希望部署混合云的大中型企业来说,ThinkCloud AIO是一个理想的选择,AIO-H3000内置的Cloud-Connect 能力可以实现工作负载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无缝迁移。”乔云鹏补充说,“而对于那些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集团性企业来说,采用ThinkCloud AIO,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异构环境的整合,既能满足分支机构的IT需求,又方便集团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构建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基础设施。”
联想既是超融合一体机的研发者,同时又是使用者,可谓一人分饰两角,两个角色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乔云鹏和张鹏程解释说:“联想的IT部门通常会是联想自己开发的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几年前,我们就制订了成为自己产品的最佳实践的战略。我们会将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产品的最新需求,快速反馈给开发部门,由他们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IT部门不仅是最终用户,也是下一代产品的设计者之一。我们在产品的设计中引入了被业界所推崇的‘Design Thinking’方法论。经过这个过程,当联想把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时,这已经是一个经过充分实践验证的成熟的产品,确保了用户的利益,做到了以用户为核心。”
循序渐进是个好方法
在超融合的应用方面,联想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将超融合架构作为云化的桥梁和最基础的IT平台。
因为原有的部分PC服务器、小型机逐渐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联想将这些机器上的应用逐步迁移到超融合一体机上,被替换下来的旧机器有的直接淘汰,有的则用于开发、测试环境,继续发挥余热。张鹏程介绍说:“联想基于Exchange的Email、生产非关键系统已经基本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上,核心生产系统今年10月也会实现迁移。目前,运行在超融合平台上的应用数量占联想所有IT应用的30%左右,联想会加速在超融合领域的实践,将更多的业务系统迁移到下一代基于超融合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之上。”
张鹏程回忆说,当时决定将Exchange的邮件系统迁移到AIO-H3000上的时候,联想做了大量的测试和验证工作,每次测试至少进行持续72小时的高负载测试,并且做了大量的破坏性测试,最终AIO-H3000通过了所有的测试,又经过一段时间稳定的试运行,联想才经决定将其邮件系统逐步从“VMware+高端SAN存储”的经典架构迁移到以ThinkCloud AIO-H3000 为基础的超融合经典架构中。这是从一个经典走向另一个经典的重要转折。
基于联想集团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联想集团负责邮件系统的总监孙玮决定和云服务集团共同推出基于超融合的邮件一体机,将超融合打造成Exchange的部署最佳实践,并将自身多年运维和管理邮件系统的经验固化到超融合邮件一体机中。
认准了超融合这个方向以后,联想IT架构向超融合的演进是积极稳妥,而且富有成效的。“对于一项新技术,人们总有一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盲目地将应用一股脑地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上,而是先将一些非关键性的应用尝试性地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确认超融合平台可以全面满足我们的应用需求,才陆续将一些关键应用慢慢向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云平台上迁移。”乔云鹏表示,“我们希望以超融合为契机,慢慢将整个数据中心完全标准化和云化,以便提升运维的效率。”
超融合虽然是一个成熟的技术,但是依靠成熟的技术打造的新产品在新的场景中应用是否会出现问题,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作为“吃螃蟹的人”,联想在大规模部署超融合架构的同时,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联想一年的业务额达五六百亿美元,我们必须保证IT系统的连续性,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因此,我们对IT系统的高可用性有很高的要求,至少要达到‘4个9’。另外,我们还要保证IT系统的性能满足要求。”乔云鹏话锋一转,“我们自身又是一家IT公司,不断的创新、助力业务变革是我们的使命。因此,在尝试采用新产品的同时,我们还要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高可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先设定一个试用的范围,在确信新技术可用的情况下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在部署超融合架构的过程中,我们就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超融合设备能够满足企业级用户的需求吗?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超融合这个概念时可能都会犹豫一下。接着,有几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先试用一下,之后不断加入新的应用。实践证明,新的产品不仅稳定,而且可以满足应用的需求,那么用户在将关键应用迁移到超融合平台时就更加有信心。
“应用在被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验证过程,包括测试、小范围试用,然后才会将生产系统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上。我们会利用一部分真实数据做仿真测试,看系统是否能够承受应有的压力,需要多少个节点等,然后再和原有的IT系统和设备进行比较,看采用超融合设备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乔云鹏介绍说,“联想目前有大约300个应用系统。我们会把这些应用系统做切分,先将一些创新性的应用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上,核心的应用系统最后才触碰。毕竟企业的IT组织最核心的使命是Keep Business Running,稳妥和创新之间,我们要掌握一个平衡。”
超融合的出现不仅改变了IT基础架构的部署和应用方式,而且也让数据保护变得更加简单。超融合方案的一个特点就是由多个节点组成,且互为冗余。以前,联想的做法是为高端的服务器配高端的存储,不仅成本高,而且管理复杂。现在,采用超融合一体机后,联想连基本的数据备份也可以省了。举例来说,联想ThinkCloud AIO-H3000具有全球首创的虚拟机克隆和快照功能,支持数据的去重压缩,并提供“瘦供给”和“厚供给”两种模式。ThinkCloud AIO-H3000适用于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比如实时交易、城域双活和异地容灾等。
从现在就开始尝试吧
在乔云鹏的眼中,联想超融合一体机是一个敏捷、易运维、成熟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支持关键业务应用。而谈到超融合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乔云鹏表示:“超融合解决方案在性能上是否可以满足企业最核心的应用,包括ERP、CRM等的要求,现在业界还缺少这方面成功的案例,需要时间进一步验证。不过从联想的角度说,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超融合符合硬件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们的应用重心会放在超融合架构上。”
超融合是一种新的IT交互模式,也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和架构。作为超融合应用的先行者,联想有哪些经验借得同行借鉴呢?
新技术的价值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而在长期内又被低估。在新技术出现时,用户可以先大胆地做一些尝试,因为如果迈不出第一步,就意味着丧失先机。机会与风险是成正比的。今天的IT不再仅仅是业务的支撑平台,其本身就是业务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数字化的驱动力。像联想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将其核心的邮件系统和一些重要的生产系统放到了超融合平台上,对于很多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应该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超融合解决方案。既然实践已经证明,从技术上,超融合是可行的,那么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接下来每个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毕竟,每个企业的信息化状况不同,应用的需求也有差异。在如何采用超融合解决方案这个问题上,用户可以因地制宜。
对于企业如何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超融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联想基础云产品总监高志国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用户要看供应商的综合实力,以及能否提供长期、高效的技术和服务支持,这是保证超融合架构持续满足企业级用户需求,与客户同步成长的必要保障;第二,用户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供应商,更应该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双方要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出发,考虑IT架构的演进和优化,而超融合架构毫无疑问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第三,企业在做IT决策时,要回归初心,IT的本质仍然是驱动业务的创新,支撑业务的发展,依照这个标准选择IT架构是最基本的要求。
关于联想在超融合领域的使命,高志国是这样解释的:聚焦下一代基础设施技术,交付全球领先的以x86为基础的软件定义基础设施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联想在超融合领域的具体举措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强在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领域的核心研发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将客户引入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打造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将决定权还给客户;第三,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在安全、应用方案、网络等领域广泛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
高志国对联想在超融合领域打造一款世界级的产品充满信心。高志国不仅在IBM、SAP等公司从事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服务交付,对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企业战略转型都非常熟悉,还曾参与过大量的IT规划和运维管理工作。高志国表示:”在中国可以验证通过的产品在美国同样可以使用,因为今天中国的需求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需求。这个需求将拉动产品不断走向成熟。中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为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想将下一代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战略方向,确保了资源的投入和方向的聚焦。“
不管你现在能否接受,超融合已经来了,而且已经在金融、制造、医疗、政府、高科技等行业逐渐展现出其能力和魅力。不想错失云时代先机的用户,可以借鉴联想的经验,从局部开始尝试采用超融合。这将是一个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