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创业,不断试错,他在弹尽粮绝之前拿到千万投资
E福利
创始人: 吴岳衡
背景: 阿里+连续创业者
门派: 企业福利服务
融资规模: 千万人民币
投资方: 中科乐创
吴岳衡接招
做云奖状的逻辑是什么?
除了发荣誉之外,还有哪些打法?
连续创业后,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何建议?
2015年底,吴岳衡挺过了资本寒冬,弹尽粮绝之前拿到了中科乐创千万投资。
围绕着之前为中小企业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向,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陆续开展了云食堂、云宿舍甚至云班车。「我这个人喜欢做加法,当时我们就想针对中小型企业员工的福利从食住行开始。」吴岳衡告诉《接招》 (微信公众号:itakethat) 。
「加法」没能变成吴岳衡的「嘉年华」。
他们去找了地产租赁公司去谈云宿舍,但是工作繁重,周期较长,迟迟没有进展。随之搭配的云班车也没了着落。唯一剩下的云食堂成了吴岳衡的发力点。
通过向写字楼内的创业公司员工销售固定工作餐,吴岳衡迅速获得了一批种子用户,并且数据喜人。「当时隔壁一座写字楼一共有1200名员工,我们每份餐品单价20,有一半人食用过我们的产品,并且复购率达到80%以上。」
数据给了吴岳衡信心,他逐渐的把工作重点挪到了云食堂上。自建厨房生产,自建物流配送,自建店面中转;吴岳衡干的火热,而他的投资人也急得火热。
投资人找到吴岳衡,俩人吃着火锅谈着天,终于说到目前方向上,投资人拍了桌板。「投资人认为方向已经偏离了最初的E福利」,「现在做的事和送外卖没什么差别。」
静心思考两天之后,吴岳衡发现云食堂的工作太过繁重,不适合这个阶段的他。但是要砍掉这部分业务,吴岳衡还是有些不舍。
「这个项目当时的数据还是不错的,并且相应团队的人员也要裁掉。」
纠结了两周之后,吴岳衡痛定思痛,砍掉了云食堂,打算从「轻」开始。
新产品从荣誉开始,吴岳衡发现要留住创业公司的员工,不仅需要物质福利,还需要精神方面的福利。而大的公司拥有所谓的企业文化,而中小企业只能靠着创始人的个人魅力「打鸡血」。
「员工内心需要及时的鼓励和安慰,而创业公司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E福利可以给员工「发荣誉」,不仅有精美的纸质证书,在云端,这个荣誉还可以陪伴员工终生。
吴岳衡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员工多时有过三十多人,资金紧缺时也曾只剩两三人。对于创业公司的员工需要什么,他似乎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Q 荣誉是如何「发」的?
吴: 我们现在「发荣誉」的功能集成在微信公众号的服务里,企业管理者只需要输入公司、员工以及奖项名称等几个必要的信息之后,就可以一键发荣誉。我们会随之寄出一件精美设计和印刷的纸质奖状,并且在奖状之外,这份荣誉同样会记录在员工和企业的云端,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化的记录。
我们的玩法是每个企业自己设一个企业的端口,企业端里面现在有发奖状。之后功能会更强大,可以发奖状、加奖金或加奖品、发礼物、发补贴等。同样,在云端也会有一个记载。
Q 「发荣誉」要解决的痛点是什么?
吴: 中国大企业有很好的福利体系,小公司没有。占中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小公司,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这其实是一个悖论。
最初E福利的方向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员工礼品发送的服务,但是后来发现,尽管员工享受到了这些福利,并没有体现出必然的忠诚度或者满足感,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同时也在抱怨员工管理难度增加,团队激励方式太少,企业精神力嘉奖还停留在非常原始、单机化的时代。
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给员工发个「优秀员工奖」,但人家根本不在乎,「直接给500元钱得了」,这是员工的真实想法。
强大的企业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根植在员工心中,而更多的中小创业公司,只能是靠鸡汤或者鸡血让大家继续往前走。但是鸡汤不是持续激励员工的方式。而发荣誉通过后台的云记录,将员工的获奖记录按照时间轴排列下来,对企业是一种沉淀,对员工未来的职场荣誉记录也是一个加持。
Q 除了发荣誉之外,还有哪些打法?
吴: 我们现在发荣誉提供的产品是云端记录和纸质奖状。我们要让员工有荣誉感,所以奖状的设计以及印刷都非常精美。配合礼品盒和亚克力/木制相框,我们现在售价在39元起。这个价格我们目前是亏损的。我们希望企业明白,我们不是想卖奖状,我们是希望帮助企业去构建他的荣誉体系或精神力体系。
所以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用这个发奖状,去激励员工,这才是我们希望企业去做的。接下来,我们会开通每个企业和员工的荣誉帐户,这个时候,这个事情才能持续。在这个账户里未来也会集合发礼品和补贴的功能在里面。
Q 在做「发荣誉」前有没有做试错?
吴: 我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试错,其实我也不怎么相信调查之类的,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一个逻辑上的东西。企业发奖状肯定不是个痛点,但是激励员工一定是个痛点,90%以上的小型创业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不是说这个东西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它起码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的作用。
Q 毕业之后,为什么直接创业?
吴: 我觉得这应该是阴差阳错,你让我现在选,我肯定不选这样的方式。我一直给别人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先加入大公司,工作3、5年。因为你首先要找到在社会的位置,其次,加入一个大公司,相当于给你一个坐标,这个很重要。
像我们后来在一些小公司晃来晃去,还自己创业的话,其实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角色。你让我选的话,我一向给别人的建议就是不要轻易创业,先去学习。
Q 多次创业经历后你了解员工吗?
吴: 人是理性和感性的,靠理性生活的人很少,绝大部分人靠情绪生活。一个人即使在逻辑上再喜欢这个公司、再喜欢这个业务,回到现实生活中,他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环境等等,都会影响他的情绪和实际的工作情况。那么我们觉得你怎么去刺激他,让他产生一种正向的情绪。我们一直讲一个词叫「即刻奖励」,当员工做出贡献时一定要即时的去奖励,如果稍有延误就会让员工有失落感。
我们总结出一个公式,就是你激励员工产生的快感=荣誉×物质(奖品)÷时间。
Q 如果可以让你采访一位创业者,你会采访谁?会问他什么问题?
吴: 我想采访滴滴的程维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他们创业是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开始的,而这些是我缺失的,所以我想和他们聊聊这方面。
Q 连续创业后,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何建议?
吴: 建议一、不要轻易创业。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不要创业,不是不要轻易创业。
建议二、条件成熟一点时再创业,就是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再说这个事。如果拿不到足够的钱,就千万别干。
接招微信号:itakethat
新浪微博:@接招新媒体
本号唯一追求:把创业公司写成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