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单车悖论:离智能越近,离好车越远?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入秋的北京迎来它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这过去的三个月中,相继有多款互联网公司跨界的自行车产品亮相,似乎要重新唤起挤惯地铁坐惯汽车的人们的骑行热情。

“智能”成为了这一波自诩为“颠覆者”的主打标签。他们拾起“智能”的高帽,意图给存在了数百年的自行车行业重新带来认知上的新鲜感,但也是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已。

颠覆传统自行车行业的互联网方式一定是要从“智能”开始吗?在从传统自行车厂商凯路仕孵化出来的烈风品牌看来,“智能“之外,互联网自行车的突围方式仍有很多。

离智能越近,离好单车越远?

在智能单车领域,百度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涌入加速了资本对这一概念的热烈追捧。互联网公司出品的各式各样的异形车开始活跃在发布会的PPT上,一时间“智能”的概念被捧得热火朝天。

乐视自行车

但从结果来看,这大波企图搅局的互联网厂商的表现却都不尽如人意。

所谓“智能”的要义在于, 在能够保证产品原有使用体验的前提下提供额外的智能服务。 而这些互联网厂商定义的诸多智能功能并不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比如乐视在自行车上放一块屏幕这种做法就有待商榷,再比如自行车社交,在大多入门级以上的用户眼中属于基本用不上的鸡肋功能。

“只要上到赛场,所有智能方面都没有用,只是增加重量和负担,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认为,许多自行车骑行文化的爱好者和专业用户其实是在排斥智能单车。

这种排斥很大原因主要来自于智能单车不仅在智能方面没有抓住用户痛点,另外在自行车本身做的也不尽人意。 比如某家互联网公司的自行车,就把不同自行车的功能混在一起,这是定位上的失误。另一方面,互联网车商很多都是代工模式,自身并不懂自行车,在核心部件上依旧被传统链条掣肘,谈颠覆不易,反倒逊于深耕多年的单车公司。

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工厂,没有制造经验积累,成本控制也不甚理想,我们看到一些所谓智能单车的价格甚至高过传统单车。

业界人士表示,这批所谓的智能自行车厂商并没有真正把自行车互联网化,互联化的要义在于去中间化成本以降低售价。诸如小米用互联网方式做智能硬件单品,价格就会比同类型产品低出很多。

他们 并没有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自行车,只是用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在定义智能自行车 ,当然仅仅是靠营销而已。

光靠智能难言颠覆,传统自行车厂商凯路仕旗下子品牌烈风智能化之外重新给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化突围方式。他们日前在北京发布了7 款山地自行车和 2 款公路自行车,不强调智能与联网,突出骑行体验与性价比。

这一次,烈风将互联网化押注在了对自行车商业模式的变革上。

700Bike

硬件只是假象,剑指自行车后服务市场

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门槛一向很高。不同于手机行业所拥有高度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机制,自行车行业某些核心部件价格昂贵、需依赖进口并且还都有着长达两三个的出货周期,因而自行车的生产周期也相对较长。

互联网思维讲究快和性价比,很难想象一辆能够集三抽管车架、XT大套、FOX屎黄叉、CR轮组、T30套装、GARMIN码表于一身的智能单车产品同时把价格做得亲民且同时克服出货周期上的难题。

而凯路仕作为一家目前已经挂牌新三板的传统自行车车厂, 设计、研发、制造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清楚的知道在生产中哪些方面可以妥协,哪些方面不可以妥协,清楚的认识到如何去用互联网最擅长的压缩成本的方式去做出一辆爆款单品,而不是一味的靠互联网营销。

对于烈风而言,他们在硬件上的机会很大。他们想做的不仅仅是一家互联网单车,而是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把整个线下的渠道做起来。

不同于汽车行业所拥有的线下4S店这样的后服务市场,自行车行业中不论是传统的车企还是互联网先贵在后服务市场上目前都建树不大。大牌的自行车车企大多依靠品牌店的方式去同时覆盖车辆的售卖和维修,但由于品牌店对选址的高要求导致扩展速度慢且很难在线下服务中做到网络式覆盖。 另一方面,线下一向是互联网厂商的短板所在,他们在服务上大多只能采用挂靠第三方的方式,服务难有保障。

烈风瞄准的正是自行车后服务行业的这一痛点。 烈风的思路是:线下的门店到烈风的官网注册(实际上是通过它的微信公众号认证,提交门店的相关资料)就能成为它的线下服务点,利用这种共享经济让线下的每一家门店成为它的质保点,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门店获取服务。

这种方式类似于加盟店,模式相对较轻,扩张速度快,在渠道建设初期能够较轻松的达到以小搏大的效果。 这一模式的隐忧则来自于管理,它必须拥有有足够明确完善的资质认定体系。

自行车后服务市场目前是一块还没有完全被互联网化的处女地,烈风要把已经在汽车后服务市场验证成功的共享体系搬到自行车行业中。未来还将引入评价体系,促使更多服务流程化和标准化。

智能单车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新领域,没有被合理验证过市场需求的引导,仅凭自己的判断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多少对互联网厂商来说有些危险。 智能需求在互联网单车的硬件上或许是个伪命题,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变革有痛点的后服务市场或许才是机会更大的蓝海。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