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的商业模式变革
前几天,看到一条关于“数字赤字”的信息,大意是说数字革命导致企业过去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赤字不断加剧。以音乐出版业为例,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因数字音乐发展导致整个音乐出版产业收入下滑了40%。同样受到“数字赤字”侵害的,还有电信业。到2020年,电信业的“数字赤字”将累计达到4000亿美元,相当于运营商20%~30%的主营业务收入。
也就是说,“数字赤字”所带来的,不仅是数字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同时还伴随着整个产业价值的“侵蚀”。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但不可否认的一定是,随着技术进步,数字世界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数字内容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颠覆着传统从业者的认知。
下面,我将以音乐、图书和电视台为例简单阐述数字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音乐出版业:从主打歌模式到单曲模式】
传统的音乐出版业都有个“主打歌”模式,意思是要粉丝听某位歌手的一首好歌(主打歌),就需要支付整张专辑的费用。苹果音乐商店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主打歌模式,用户不必为整张专辑付费,而是直接购买单曲。颗粒度更小的产品显然更受用户欢迎。正是这个“微创新”让苹果尝到了甜头,苹果iTunes在线商店经过10年的发展,年营收已超过120亿美元。
可以看到,从主打歌到单曲,整个唱片行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歌手选择与网络音乐平台合作推出单曲,而不再像从前那样走“灌唱片”、“上排行榜”那些老路子。
启示: 行业生产力除了冷冰冰的数字以外,还带着某种隐性的服务能力。“用户至上”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当某种服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时,行业人士应当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否则只能承受“被颠覆”的恶果。
【书籍出版业:从广播式到互动式】
不知从哪里看过一句话:“读书就是交友,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话说得很高级,然而实现却很困难。在传统时代,尽管读者和作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灵魂的对话”,但真正的对话却是遥不可及的。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在数字世界,与作者对话已经变成现实。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社交红利》,在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微博和微信账号,作者徐志斌也在书中说到欢迎各界与他交流探讨,他随时接受各方修订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在各大阅读客户端更新书内的文章。
在数字阅读的时代,与作者沟通交流变得更简单、更方便。
启示: 互联网连接一切。众包、众筹等新型组织方式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点滴改变着世界。“众”的力量不断放大,自由人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方式形成自由联盟和部落,完成共同的任务……这一切都酷极了!
【电视媒体:从广告模式到增值服务模式】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这仅仅是个开始,传统的电视台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作为传播范围最广的内容分发型渠道,电视台一直以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高额的广告投放雄踞鳌头。通过在电视节目中插播或植入广告来获取丰厚的利润成就了电视业的一篇繁荣。
当互联网视频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台的好景似乎结束了。
随着年轻用户的流失,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广告减少的危机。广告投放向视听新媒体迁移的趋势明显,视听新媒体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多。
网络视频服务商通过提供“免广告”、“免打扰”、“独家高清片源”等增值服务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就连内容服务商也更倾向选择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作。
启示 :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都是“注意力”经济的典型产物。在这一轮角逐中,胜者一定是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一方。在这一轮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传统行业都在喊“转型”,依我看,只有面向用户“转”才能“行”。
技术的演进加快了产品供给能力,也加快了商业模式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当技术驱动明显高于需求拉动时,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将决定行业和企业的未来。
-------------------------
文:顾嘉 故事书创始人,非典型80后,TMT领域的观察者、思考者、实践者。以理想主义的情怀面对现实主义的世界;以完美主义的态度对待微不足道的事业。
微信公众号:故事书(GFM1983)
更多原创观点,欢迎关注故事书网站
www.gushishu.net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故事书!
微信公众号:故事书(GFM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