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创业(1):网易数度“草船借箭”
“Hotmail太吸引人了!太有发展前途了!它一定可以成名!它一定可以上市。”在网易草创期,丁磊曾准备斥资10万美元,买一套Hotmail系统,在中国建立邮箱站点,然而对方并不买账,先说不卖,接着漫天要价,开出280万美元的价格,此外还要加收每小时2000美元的安装费。
碰了钉子的丁磊决定自己搞一套出来。
把自己开除
“1995年我辞职到了广州,1997年在广州创办网易,支撑我的信念都只不过是对互联网未来的一种信任感而已。”丁磊称。
丁磊1971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他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影响,丁磊四、五岁时开始喜欢摆弄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小玩意。上初一时,他组装了一台收音机。
1989年,丁磊高考选择志愿时,原准备念计算机系,可是他父母对他说计算机对身体有辐射,他于是选择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微波通信专业。
进入大学后,在第一个学期里,他每天按时作息,但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从不去上每天的第一节课。他认为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而且认为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他后来说大学四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
在校期间,他把计算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专业,阅读了大量的计算机图书。当时网络技术方面的图书很少,在他的印象中,TCP/IP(网络通讯协议)方面的书甚至要请人吃饭才能借到。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进入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在这里他开始接触互联网,“互联网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的底层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地告诉你互联网的整个结构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每天去网上找,打入各种各样的关键字去找,说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把这些打印出来,放在脑袋里去组合,去搅拌。也是在那时候,洞察到互联网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电信局工作是一份旱涝保收、待遇不错的工作,但他有一种无法施展抱负的束缚感。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日益强烈的苦恼,他不喜欢那里论资排辈的环境和重复枯燥的工作。“工作节奏比较散漫。一张《宁波日报》就一张纸,很多期刊都是月刊,那时候的电脑也不能上网。唯一能干的事情是把交换机的事情搞搞清楚。”再这样下去,“最多评一个先进工作者”。他觉得,对自己这种“比较有专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哀”。
两年中,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我几乎天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掌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
电信局的工作虽然是铁饭碗,但有着灵活制度、奖罚分明的外企似乎更加吸引年轻的丁磊,思索良久,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去南方闯一闯。”
领导告诉丁磊,不能辞职,只能除名。拖到四月份,丁磊跟领导说他第二天不来上班了,十几天后单位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美国甘尼特公司CEO格雷西亚·C·马托利说过:“你要勇于放弃安逸,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因为这会让你不断成长和拓展。”
若干年后,丁磊在酒桌上大拍桌子:“事实当然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就算是我今天只取得十分之一的成绩,也远超过我待在那里。是男人就要想做点事情!”
初到广州,丁磊被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刺激着,他感觉广州 “是一个很现代很开放也很务实的国际化都市”,这个亚热带的城市永远都是绿色的,看上去永远生机勃勃。大街上跑的出租车是港式的红色,报刊亭里摆着繁体字的《大公报》,来来往往的人们神采奕奕,脚步匆匆,说着熟练或者蹩脚的粤语。丁磊站在广州街头,兴奋又紧张。
随后,他进入Sybase广州分公司,虽然只是做技术支撑工作,但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资本运作体系对他的耳濡目染,后来将帮助他比较容易地与硅谷及华尔街接轨。
1996年,他离开了Sybase公司,进入一家做ISP业务的飞捷公司。随后他在广州电信局的ChinaNet上架设了一个名为“火鸟”的BBS,并聚拢了一批早期的广州网友,“大家几乎每三个星期出来聚一次,聊一聊BBS上发生的事情,聊一聊最近上站的哪个女孩子最漂亮,谁见过没有?”
1997年5月,丁磊想自己创业,可是当时他没有开展互联网所需的资源,在电信局工作过的他想到广州电信局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他随后开始了一段被人称为丁磊版“草船借箭”的故事。
“当丁磊拿着几页纸的《丰富和发展ChinaNet》的建议书来敲我的门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技术、有理想、敢作敢为的一个年轻人。所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进他来丰富和发展ChinaNet。”时任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的张静君这样回忆。
当时互联网上的中文资讯匮乏,张静君称1997年曾对互联网用户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让人震惊:“96.5%的用户一上网就跑到国外去查资料!”丁磊在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的二楼成立了一个网易工作室,开始在ChinaNet上免费地架设了自己的BBS业务。
在“丰富和发展ChinaNet”的同时,网易的品牌也开始树立了起来。企业家梭罗·特鲁尼加说过:“如果你能给人更好的体验,那么你就能得到更大的增长。”
这年6月,丁磊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去工商局注册登记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办公司需要两个人。于是丁磊向朋友借了一个身份证,办下了公司。为了避免将来产生股权纠葛,他和朋友签了一个协议,约定虽然公司由两人共同注册,但由于丁磊是惟一的出资人,因此丁拥有全部的股份。
“当我看到中国互联网刚刚有一点点机会的时候,这个市场也开始慢慢地成熟起来,我自己掏钱创办网易。当时我的朋友、父母没有一个看好互联网,他们也不相信这个公司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我热爱这个行业,我想尝试一下,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丁磊说。
丁磊开始寻找在互联网上能赚钱的商业模式,美国流行一时的Hotmail电子邮件系统吸引了他的目光。(丁磊创业网易的故事详见姜洪军的新书《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
网易邮箱借势而出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曾这样说:“一个新想法——革命性的新产品或产品功能不会被许多人所理解,因为他们看问题是用极其简单的二分法。他们无法理解某样东西,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它,或者别人已经告诉他们什么是有用的或好的,而在他们听见的这些东西里,并不曾包括你的想法。”
世界上首个免费的电子邮件系统Hotmail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1996年, Hotmail诞生,Hotmail联合创始人沙比尔·巴蒂亚、杰克·史密斯开始四处寻找风险投资,结果多次碰壁。
态度轻佻的投资商刁难他们:“你们两个家伙有什么技术背景?”巴蒂亚称他们开发过硬件。投资商便接着问:“那你们怎么搞起软件来了?”
正经一点的投资商则问:“你们毕竟太年轻,你们有没有管理经验啊?”巴蒂亚回答:“没有。我们是两个年轻人,但我们有个伟大的创意。”
认真一点的投资商这样问:“既然你们以免费的形式提供产品,那你们怎样赚钱的呢?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巴蒂亚说可以把Hotmail放到网站中,为网站带来流量,进而转化为商机。
巴蒂亚后来这样告诫网上创业者:“不要在乎刚开始无法从你的消费者盈利。最终你会盈利的。如果你有很大的消费者群体,并且能够接近他们,向他们销售服务或广告,那么你就能够一直从他们身上赚钱了。”
《连线》执行主编凯文•凯利说过:“关注度流向哪里,钱就流向哪里。”最后,DFJ风险投资公司对Hotmail产生了兴趣,投资30万元来获得了他们15%的股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Hotmail开始了狂飙之路。
远在东方的丁磊非常看好Hotmail,意图成为其中国站点,但吃了闭门羹,他随后想自己开发个类似的产品。
丁磊找到在BBS上认识的、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陈磊华,开始研发网易的邮件系统。陈磊华称丁磊懂的东西不少,是个系统专家,但“他是学无线电的,不善于写程序”。丁磊说邮件系统是由他想出来的,“我虽然没有具体写程序,但系统的整个结构全都是我设计的。”
陈磊华一开始想要网易股份,但丁磊说他是学生,不好给股份,并称给了股份,他可能会坐享其成,不再努力了。并不熟悉股票期权制度的陈磊华错失了成为网易股东的大好机会。丁磊死死地把控股权,为他的网易后来避过资本市场上的无数惊涛骇浪打造了坚实的舱体。
后来,陈磊华离开网易,自己创办了公司。他回忆说:“丁磊在商业上很利害,眼光很远大,很早就看到卖服务比卖技术好,而且,他商业操作能力很强,后来的发展都是按照他的设计发展的,但这些不能用在员工身上,我承认,从头到尾,丁磊都没有骗我们,只能说,他比我们看得远。”
产品开发完成后,丁磊向网易当时栖身的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申请开通免费邮箱服务的时候,却碰了钉子,对方不容许网易独立经营免费邮箱业务。
丁磊很焦急,他带着这项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四处寻求合作,“这个项目什么时候可以赚钱?”对方问。丁磊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赚钱,但我知道这个项目很有前途。”这样的回答不能打动对方,他无功而返。
“行之有效的创新,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这样说过。
而正在这时,美国《商业周刊》刊发了Hotmail的创业故事,在杂志封面,Hotmail的总裁拿着一个灭火器在电脑面前称:“我要灭火,因为我的系统太火爆了。”文章刊发不久,微软就以3.5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巴蒂亚说:“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Hotmail会取得成功的。真正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从开始创业的仅仅20个月的时间里,这一切就发生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创业到高价出售,这种事情不是经常发生的。”消息传到国内,广州市电信局的领导找到丁磊,称准备买一套网易免费邮箱系统。
丁磊的创业资金即将消耗殆尽,此时的他尚未接触到风险投资金,而且,“我也不愿意负债经营,因为互联网风险很大,是否能成功,我也不敢肯定。”
1998年1月24日,广州市电信局下属的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以119万元从丁磊手中购买了这套系统,不过飞华提出要同时附送163.net域名,丁磊想了想,“这一送,我也知道里面的价值含量有多少。广州电信建163.net,连硬件投资只用了100多万元,其中的硬件和数据库系统占整个投入的75%,我们税后利润很少,但网易的发展需要资金注入,不得不为之。”
后来,飞华以5000万元把163.net卖给了新飞网,新飞网又以3.7亿港币将其转卖给了Tom.com。
丁磊虽然心痛,但无可奈何。好在163.net一炮打响,他此前接触的客户们,如263、国中网、990、371、浙江金华188等网站纷纷上门求购这套系统。
“10万美金一套。”丁磊说。
“不可能吧,中国的软件哪有像你这样卖的?10万人民币还差不多。”对方回应。
“网易做的这个系统不比美国人做得差。”丁磊一口咬定。由于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与丁磊进行竞争的产品,大家也就只好掏钱买了。
“平沙漫漫马悠悠。”到1998年6月,网易卖出10套产品邮件系统。与此同时,网易那个提供个人主页服务的网站的浏览量与日剧增,这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网友推荐的优秀中文网站排行榜,网易名列前矛。
听到这个消息,丁磊不敢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搞技术的,是靠开发软件维持公司运行的公司,不是做内容的站点。”他开始琢磨怎么利用好这个网站。
在这一时期,时为金山公司总经理的雷军看上网易,准备收购它,“免费邮箱不用说了,它的排行榜也设计很好,个人主页类似于美国Geocities,当时Geocities刚上市,后来,以40亿美元卖给了雅虎。”他力邀丁磊去珠海会面, 在求伯君的办公室里,雷军提出想以1000万元收购网易,丁磊笑而不答。 (未完待续,丁磊创业网易的故事详见姜洪军的新书《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
百度百家作家 姜洪军,著有《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谷歌风云》、《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等8本纸质图书;以及在百度阅读出品的电子书《败局鉴》、《对话CEO》、《他们改变了乔布斯》、《乔布斯前传》、《iPhone秘史:混乱、阴谋与背叛》、《iPad的前世今生》、《乔布斯:好莱坞屌丝逆袭记》、《20年前,屌丝眼中的互联网》、《20年前,屌丝眼中的商战》等。1996年起,在《中国计算机报》等IT媒体历任记者、主编。
欢迎扫描关注 姜洪军的微信公众号:传奇(lookchuanqi)。 作者联系邮箱: dajiang51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