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拒载老大难靠“滴米”是做梦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路北 微信公众号:lubei2014

在北京打车难,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难上加难。用打车软件叫个车,近道的,司机师傅嫌弃钱少,远道的,司机师傅抱怨路上太堵,反正就是不接单,连5块钱的小费也失去了吸引力。换成叫专车,再加个10块钱小费,不一会就有司机接单。

这就是我经常遇到的打车窘境,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同样在改变生活,该打的车最后还是打到了,也确实避免了风吹日晒的尴尬,就是打车费会多出一些。

说个题外话,年关将近,不少会议都在评选各种奖项,不少人提议把年度公益奖授予滴滴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公司。这个我是举双手赞成的,这两家公司为了大家能够打上车,投入了数以十亿计的巨资,天天发红包,硬是把不少人的打车习惯从路边推到手机上,说是全民公益也是实至名归。

最近滴滴打车正式发布了“滴米”调度系统,号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对出租车进行调度,从而有效规避司机挑肥拣瘦的“挑活”。厉害啊,连交管局都解决不了的拒载问题,滴滴竟然有解决方案。

再一看具体细节,“滴米”在司机端的体现是一种虚拟积分。对于司机来说,抢到行驶里程多、道路状况好的“好单”会被扣除滴米;而抢到行驶里程较少、道路状况拥堵的“坏单”,司机则会被奖励“滴米”。现阶段“滴米”可以用来奖励司机获得“好单”的机会,如果乘客发出叫车需求,而此时有两辆车与乘客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谁的“滴米”多,谁就获得这个订单。

整明白了,原来“滴米”是通过奖励“好单”来鼓励司机多抢“坏单”。 规则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好难,幻想通过“滴米”解决拒载等问题更是严重不靠谱。

拒载最核心原因是市场机制失灵

据披露,北京市目前正是投入运营的出租车大约是6.6万辆,这个数字从1994年以来基本没有变化,而在早晚下班高峰时,真正运营的出租车甚至连一半都不到。社科院的数据显示,平均约300人才能打上一辆出租车,乘客需求远大于出租车数量,这是拒载、加价等非正常现象层出不穷的最主要原因。在早晚高峰时,出租车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好单”,即使滴滴不给,路边打车的还会少吗?滴滴不给“好单”,快的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拉拢司机吗?滴滴也真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不少专家都呼吁,要想解决北京出租车的拒载以及打车难问题,放开数量管制并实施市场化运营才是根本。这个在全国范围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滴滴专车、易到等已经在整合黑车在内的私家车投入市场化运营,虽然踩着政策红线,但可算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对分流和缓解打车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系统也不一定靠谱

其实“滴米”不是刚上线,一个月前笔者在一辆出租车上就跟一位司机师傅讨论过“滴米”,当时还是奖励“滴米”米数,意思是人为把乘客与车的距离拉短,增加司机抢单成功率。司机师傅说他不看好“滴米”的作用,因为目前打车软件只能判断乘客与车的直线距离,如果一个在路北,一个在路南,遇到环线,或者不方便左转的路段,开过去接乘客的成本太高。这种窘境在现在“滴米”正是上线之后还是存在。“好单”与“坏单”是相对的,有时候就是一条护栏的差别。滴滴鼓励司机抢“坏单”的初衷很好,但不一定靠谱,司机也很难买账。

其实滴滴做这么多也挺不容易的,又是要给乘客实惠和方便,又要照顾司机的情绪和利益,特别是专车抢了出租车不少好单之后,出租车司机都有投奔专车的趋势,适当安抚安抚很好, 但造势归造势,牛皮吹大了迟早要破。

作者简介:路北,资深媒体人,长期在科技媒体负责采编工作,主要关注互联网、通信、IT硬件领域。

扫描以下二维码加作者微信公众号(中文名:路北 ID:lubei2014)交流:

随意打赏

  • 评论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