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监管风暴将至,平台责任提上台面
4月1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专题节目,曝光了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推送火山直播低俗内容,一些中小型直播节目涉黄的消息,直播行业的问题被再一次提到桌面上。以往对直播中低俗内容的曝光仅涉及直播服务本身,而此次却将一家被广泛应用的新闻客户端牵涉进来,令人意外,也令人感觉寒意逼人。
在4月16日当天,南方都市报也对新浪微博中存在的大量色情短视频现象进行了报道,经过两个多月的记者调查发现,新浪微博已形成一个色情视频灰色产业链,一些卖家通过“大号”推广小号,在小号上发布色情链接,并通过微信以及百度网盘进行色情视频售卖。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博搜索外围资源、约炮资源等信息,具体情况看来令人触目惊心。
4月17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包括同程、去哪儿、途牛等在内多家旅行服务平台的在线订票服务存在消费陷阱,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勾选航空保险、贵宾休息室、酒店大礼包等付费服务项目,页面也不做任何提示。如果消费者不注意的话,直接点击付费,就会稀里糊涂地为不明账单付钱,北京青年报也于一天前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4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数据,网络购物、文化娱乐服务、互联网服务中的网络接入服务在一季度的投诉增长率分别为42.8%、37.8%、29.4%。一季度网购投诉受理6.1万件,浙江、北京、广东三省市投诉量约占总量的93.9%。一季度工商部门查处广告违法案件4014件,其中虚假广告1922件,占47.9%,与2016年第一季度37.7%相比,所占比重显著提升。
4月12日,《法治周末》报道,因存在违法违规内容,网信办首次关停红杏直播蜜桃秀等18家直播平台。4月,广东省网信办关闭17家违法违规网站,这些被关闭网站主要问题集中在违规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散布谣言,色情信息,恶意扣费,窃取个人信息等。
进入二季度以来,从监管和媒体层面频频发出信号,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负面信息频出,低俗黄色、网购投诉、网购刷单,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等,涉事者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大中型互联网企业,而非仅像过去一样曝光一下小型创业企业完事儿。就连被认为背景深厚的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也被媒体接连曝光,种种迹象表明,一波强大的互联网行业监管风暴正箭在弦上。
在监管治理方面,2016可算是百度年,百度在接连遭遇重挫之后虽然损失重大,但较为正面的一个意义是,百度因此而对自身存在的监管问题来个彻底的梳理,拾遗补缺,防患未然。从2017年的监管形势来看,百度在2016年所遭遇的一切并不会是孤立事件,而恰恰可算是一系列针对整个行业的监管动作的起始点。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企业,进入今年二季度之后可以收起窃喜了,想想接下来三个季度严峻的监管形势会对自身业务运营产生何种影响吧。
近期媒体报道的重点,不仅仅集中在违法行为上,更多聚焦于平台责任,这是以往报道中很少见到的思想倾向。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性和先发性,使得监管与整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过去几年,平台型公司一般都会极力找到一套说辞,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媒体资源将某些荒谬说法固化为公众认知,撇清平台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种种理由逃避监管,逃避自身责任,即便这些违法行为与其疏于治理甚至是默许纵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随着监管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认知的逐步回归,平台所主张的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开始逐渐露出本来面目。出了违法内容和涉黄信息,平台是难辞其咎的,有责任有义务依法做好治理,这本是个正常认知,但在黑白颠倒的舆论混淆手段介入之下,这种正常认知是被极大扭曲的。好在社会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对合理的解释可以接受,而不合理的强词夺理也终将会随着时间的磨练,在公众面前展露真容。
互联网行业中历来存在着进行“监管套利”的潜规则,对监管手段采取阳奉阴违的做法,监管约谈到来时心悦诚服老老实实,落实实施具体治理措施时马马虎虎,并不真心实意去做。就以网络低俗视频来说,整个监管风暴起来之后,做得越到位的平台损失越大,而那些基本不做任何改变的平台,只要能用各种手段逃避处罚和监管,将享受得天独厚的业务竞争优势。这里面的道理,就像是全城戒赌但唯有你一家赌场能开是一样的。
这种监管套利的思路,深深刻在一代又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心中,如何对付监管让自己大获其利,甚至成了创业者私底下的一门必修课。很多创业者信奉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肮脏这一信条,在监管真空期时,在自己的平台上大肆放任黄赌、售假等违法行为,如果说很大一部分互联网违法行为都是由这些创业者制造出来的,都是不为过的。不过,从监管形式来看,他们将来的日子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好过了。
互联网行业监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研究一个课题,为什么监管部门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多人力,约谈并要求了那么多企业,设置了那么多道防火墙,网络违法行为还是层出不穷越打越多,到底是由于客观原因,还是出自主观因素?有监管者认为,我国现行监管策略过度倾向于对企业进行保护,过度相信企业在监管方面的承诺,过度考虑客观现实而非主观因素,这就造成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有恃无恐,满不在乎。应该对一些长期存在违法行为的平台实施突然死亡,采取暂停业务,长时间整顿乃至永久关闭的措施,迫使经营者守法经营,不要做监管套利的梦。
这些意见不管有无道理,至少证明相关议题正在讨论中。国内监管方被施加的附带义务太多,要考虑行业保护,要考虑社会观感,要考虑企业承受力,还要考虑股市反应,而在这许多客观因素的考虑之中,监管的原则就会有动摇。监管到底该不该负有行业保护的责任,还是只做好分内事坚持原则就行,这个话题目前也在研究中。但不管如何,从今起活跃的媒体报道来看,一场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在袭来,各位仍想实施监管套利的企业,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