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鼻祖Jawbone停产,智能硬件该往何处去?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著名国际大厂的退出,让智能手环市场愈加显得寒冷。

美国运动手环制造商Jawbone据称已全面停产 Up 系列健康追踪手环设备,并把其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了第三方经销商。这彷佛验证了此前Business Insider的一项结论,当时研究显示,Jawbone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中,最可能失败的一家。

Jawbone被认为是可穿戴行业的鼻祖,但随着Fitbit、Garmin、三星、Jawbone、微软、苹果等公司先后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蓝海早已变为红海。

从 IDC 在2016年ICT市场趋势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来看,Jawbone 只身处在智能穿戴品牌的“Others”中,Fitbit 25.9% 的市场份额,与小米的 15.4% 和苹果的 14.9%,都是 Jawbone 难以企及的。

智能穿戴行业现在的光景已经不像初期那样,玩家少,需求多,企业可以做出很高的毛利。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厂商彼此之间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竞争压力。而在中国市场,有大量科技企业推出低价手环,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让传统的智能硬件厂商如Jawbone去拼价格是不可能的,但是较高的售价又很难让更多的用户买单,后续的研发和产品迭代也是个门槛。Jawbone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遭遇传递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市场信号,那就是基础运动类监测产品的新概念红利期将近结束。

随着全球经济的动荡下滑,智能硬件首先受到了资本层面的冲击。今年早些时候,Jawbone进行了新一轮融资,但估值由2015年4月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

资本都是敏感的。业内巨头 Fitbit 即使靠着自家的可穿戴设备业务在去年六月上市,但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股价就跌了一半多。另一家GoPro 也算是智能硬件的代表企业。但是,最新的股价已经跌到 12.48 美元,相比去年 8 月的 64.74 美元,市值蒸发了 80%。

目前市场上各类品牌百花齐放。但其背后的功能似乎并没有太大差异,无非就是运动、睡眠、心率等相关的数据,都还只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运动类监测阶段,没有给用户提出相应结果的对应解决建议与方案,这就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凸显可穿戴设备的价值。

如果能对人体可穿戴设备进行生命体态特征的数据化,借助于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得自身的生命体态特征状况,以及波动的情况,实现真正的“未病”模式,也就是在提供监测结果的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解决建议与方案,这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所在。

将现有产品转变为更为“专家型”健康设备,为相关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报告,以及相关广告的植入等,这将会是接下来可穿戴设备产业新的利益获取方向。对于在红海中苦苦挣扎的不少可穿戴企业来说,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另外还有一种反方向的思路,索性将智能手环或手表“轻智能化”,保留基础功能,外观设计为时尚范儿十足的饰品。如Misfit 原本专注于产品的功能与健康领域,在意识到市场衰减后,推出的新品 Misfit Ray 将定位转为了外观更为时尚的饰品,而不是专业运动配件。

现有智能手环的基本功能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未来是否还有一个明确的产品品类叫作“智能手环”,就不好说了。

随意打赏

jawbone up智能手环jawbone蓝牙耳机jawbone up3jawbone智能手环jawbone up2jawbone up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智能可穿戴设备可穿戴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眼镜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