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国际年增179% 平台模式为跨境电商主旋律
近日阿里公布2015年Q4财报,其中天猫国际去年成交额增长179%,截止2015年12月31日,天猫国际共引进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品种的5400个海外品牌,其中绝大多数海外品牌均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跨境电商的火爆在此足可见一斑。
国际品牌入天猫国际成 “一号任务”
就商业模式而言,当今跨境电商基本以自营和平台两大模式为主,其中最大区别自然在品牌方是否参与了跨境电商的销售环节,这也势必导致不同模式商家与品牌方的关系是亲疏有别的。
这其中源自两大逻辑:1.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对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增强;2.品牌方的利益最大化。
对于国外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而言,其进入中国市场不仅是为了获得销售收益,更是要确保进军中国市场之后其品牌不会被过度稀释,要确保足够的品牌溢价空间。
而买手制和自营模式跨境电商固然可以解决短时间品牌方的出货问题,但由于模式所限,品牌方面对销售过程几乎处于“失控”状态。自营和买手模式的品质过多依赖于电商平台人员的职业操守,一旦操守打破,“假货”“水货”便会泛滥市场,受伤最大的自然也就是品牌商。
而在此逻辑之下,天猫国际的品牌入驻模式,在源头上可确保渠道的可控性,可确保市场领域品牌品质最大化,也便确保了其品牌不在“出货”之中被稀释。
虽然平台模式为跨境电商最优选择,但由于相当部分创业者由于其品牌和用户量均在起步阶段,因此只能折衷采取自营或买手模式,纯粹的品牌入驻的天猫国际也便成了国际品牌的香饽饽。
经济的稳定增长使中国成为国际品牌的“最中意”市场,而中国传统零售行业的不规范以及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大牌对中国市场“心有戚戚然”,而在电商领域,品牌以旗舰店入驻平台,可实现销量和品牌的最大化,因此,入驻天猫国际便成了国际品牌的“一号任务”。
跨境电商洗牌在即
如前文所言,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品牌重点进攻对象已成事实,而由于传统线下渠道的扩张较慢以及投入过大,使得线上渠道成为品牌方最看重的渠道。
内需和品牌的双重需要使得跨境电商成为近两年最火热的电商领域,但也如前文所言,行业过热催生了一系列急功近利的做法,各路创业者都希望在此“风口”赚把块钱。
在模式上看,平台电商是最能保证品牌品质的模式,但由于创业团队品牌以及基础用户等客观条件所限,此高门槛创业并非对所有创业者有效,因此众多创业者多选择自营模式来确保其产品品类最大化,并以折扣补贴形式等低成本形式获得用户。
因此,当今的跨境电商是个“怪相丛生”的市场,一方面用户对跨境产品的需求愈加旺盛,天猫国际去年179%的增速便是事实;而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品质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
以自营电商的代表京东为例,其自去年以来跨境电商方面多有负面新闻爆出,如有媒体披露其母婴节所售花王纸尿裤并非为花王授权产品,花王已在日本本土限购,京东的花王究竟来自何处不得而知。其后又有costco单方面宣布其京东旗舰店为山寨店,官方并不知情……
以上不难发现,自营模式固然可以短时间解决企业的品类问题,但由于采购渠道的不透明以及过多将“宝”押在采购人员的素质之上,如平台稍有“放水”其产品品质便处于严重失控状态。
跨境电商洗牌在即,平台式跨境电商模式成为行业最优选择已成为既定事实,相当部分自营采购电商却要面临刮骨之痛才能扭转自身模式的缺陷,而在铁哥看来自营电商若要继续往下走,其产品必须取得品牌商的授权,潜规则无处遁形,行业才能正常发展。
如今自营跨境电商很多仍停留在境外买手买货发至国内的阶段,品牌方对销售环节依然难以把控,而铁哥认为若要获得品牌方的渠道认证,则必须摒弃现今所有“暗箱手段”,这已经把不少企业隔绝在未来发展之外了。
此前有声音认为跨境电商将成为O2O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泡沫,诚然,潜规则横生的粗暴攫取市场红利的企业是难以走得长远的。而相比之下,如天猫国际这般平台跨境电商由于其模式的“利他性”以及阿里在物流、流量、以及品牌的多方优势,使天猫国际地坐上跨境电商第一把交椅。尤其与苏宁结盟之后,苏宁控股的日本最大免税店laox也入驻天猫国际,进一步显示了模式在此的优势。
关注铁哥可加微信平台:科技说 微信号:keji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