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捷径,穿着“皇帝的新装”招摇过市不可取
当人工智能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注意力风口后,一大批国内企业纷纷给自己贴上了人工智能的标签,通过蹭AI热点的宣传方式借机出位。当然,蹭热点的玩法并没有错,只不过如果生搬硬套,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此,有网友感叹,国内AI行业已经到了“遍地李鬼”的地步,越来越多的企业打AI概念的擦边球,已经脱离开了技术、应用的范畴。这种“消费人工智能”的方式,正成为各家企业借机作秀的华丽“外衣”。
人工智能只是幌子,刷存在感成了行业通病
过去谈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往往需要抬着头仰望。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像回事的产品或过硬技术,根本不敢拿出来“秀”,更不会以此来标榜自己。但如今,国内言必谈人工智能的企业越来越多,动辄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哪怕是初创企业都可以就人工智能高谈阔论,貌似人工智能的门槛已经低到了任何企业都可以插一脚的地步。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最近,搜狗明医高调曝光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黑色素瘤功能来说,官方的说法是:用户在搜狗里输入“黑痣”、“黑斑”等关键词,可以进入人工智能识别服务页面,上传三张症状照片后,后台将帮助患者分析、诊断是否为黑色素瘤。表面看起来,这确实是“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的典型场景,但仔细体验一下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从体验的流程来看,丝毫看不到AI的影子,最后给你的结论完全是专家的意见,这种使用体验,还比不上用户在好大夫上买一个专家的咨询服务来得及时有效;其次,就算这个过程里涉及了AI的初步识别,但这整个服务完全是由一家叫做Airdoc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的,跟搜狗只是单纯的合作关系,搜狗只是为其提供了入口。就像一辆国产汽车号称自主研发,但结果仅仅是贴了一个LOGO标志的品牌,然后就打着核心技术的招牌招摇过市了。
由于人工智能还处于普及期,社会大众对此知悉并不多,不具备辨别能力。正是因为这样,时下蹭人工智能热点,确实已成为普遍存在的行业现象。而且企业一旦与人工智能贴上边,往往会被高看一眼。正因此,才出现了一大批蹭热点的企业。只不过,搜狗明医这次玩的有点“大”,只提供一个搜索入口,就堂而皇之地以自家产品和服务来卖弄和炫耀,的确有点说不过去了。
泾渭分明,国外企业的低调与国内企业的浮躁
我们这里并没有去探讨Airdoc公司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上的领先与否。虽然这是一家名不经传的创业公司,但至少一直在人工智能医学领域探索。根据媒体报道,Airdoc是主打医疗人工智能的创业企业,其在眼科、皮肤科、心血管等领域已有较多涉猎,比如协助医生识别眼底照片里的病变,快速完成筛查和诊断;根据皮肤影像识别皮肤病种类和分型,辅助皮肤癌早期筛查。相比的话,Airdoc这家公司更值得尊重,反而搜狗明医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给自己“贴金”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不可否认,医疗领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在人命关天的背景下,其对技术成熟度的要求远比生活服务、工业制造领域更为苛刻。不仅要求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深厚的积淀和领先性,更为关键的是需要拥有海量的医疗影像数据、患者资料做支撑,同时还要进行长时间病症诊断的持续训练与学习,才能有所斩获。即便如此,从全球范围看,用AI来看病也仅仅是停留在“小儿科”的地步,只是辅助诊断的一个工具而已。
纵观国际市场,谷歌、苹果、微软、IBM等顶尖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都有不少探索,但他们却很少拿出来大肆宣扬。谷歌一直致力于将深度学习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其AI算法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快速辨别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迹象;此外,在癌症检测上也可以通过活检图像来定位癌细胞的位置,以便对患者实行医疗指导。但谷歌研究人员却比较谨慎,他们认为,目前将AI算法投入医疗行业实现商业化尚需一段时间,因为必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测试来证明其功效和准确性。
同样,IBM的Watson AI 引擎也在努力尝试治愈癌症,研究人员花了数万小时教AI如何分析临床数据,还向超级计算机提供了超过60万件的医学资料,以及来自42个医学期刊和临床试验的200万页的文献资料。而且Watson获得了150万患者的记录资料,包括患者的康复情况,以便深入研究最佳治疗方案。
但就算是谷歌、苹果、微软、IBM这样的人工智能巨头型企业,在谈及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时,往往还是持谨慎态度,认为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相反,这恰恰体现出了国内在人工智能推广上“重宣传,轻技术与应用”的一面。
搜狗频蹭AI热点,暴露出的是焦虑感和无力感
其实,这并不是搜狗第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放卫星”了。今年1月14日,搜狗宣布正式上线“海外搜索”产品,据说采用了最新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能帮助不精通英文搜索的中国用户,搜索和阅读到全世界的医疗、科技、人文信息,号称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把深度神经元网络翻译系统与搜索相结合的产品。但很快就被网友识破,不仅体验上漏洞百出,更是半年多前“英文搜索”炒冷饭而已,而且搜索结果页体现的技术来源还是微软必应提供。
无独有偶,去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大秀机器同传技术,并喊出了“机器同传将取代人工”的口号,不过随后这一产品同样被“众测”的网友玩坏,翻译结果更是错误频出。一位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教师称,搜狗的同传结果没有一句是准确的,而替代同传的说辞更是对全行业的误导。
虽然我们承认搜狗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精力,但与大张旗鼓的宣传架势比,缺乏货真价实的技术和应用。但不管背后的意图是否与外界传言的上市相关,还是仅仅是为了蹭热点,加强搜狗与人工智能技术间的关联度,增强在互联网行业里的话语权,但将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大书特书、夸大其词,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向来以技术宅形象视人的王小川,自2016年开始,一改技术范风格,频繁登上娱乐综艺节目,在《我是创始人》、《一站到底》等舞台上吆喝着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除王小川外,搜狗知识问答机器人汪仔也以娱乐化面目现身《一站到底》,大肆宣扬背后人工智能的黑科技。
搜狗为什么不断以人工智能为噱头出位表演呢?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其在这一领域的焦虑感和无力感。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很难一蹴而就,其既要拼顶尖科学家和优秀团队,更要有丰富、海量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的支持,两者组合在一起,才能在人工智能应用的成熟度上有所突破。但纵观国内互联网企业,具备两者优势的只有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块头,就连小米、360、滴滴等也仅仅是小玩家。搜狗一厢情愿地蹭人工智能的热点,很难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其实,不仅仅是搜狗,如前文所言,国内蹭AI热点已成为一种时髦行为。只不过,人工智能没有捷径,穿着“皇帝的新装”招摇过市并不可取。这里我们也善意地提醒下那些敲边鼓的人工智能“领头羊”们,与其被人调侃、吐槽,不如踏踏实实地在技术和应用上用力,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这才是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应该具备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