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垂直化扩张的逻辑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O2O竞赛,南北对峙,如北有美团,南有点评,北有糯米,南有口碑。每家公司扩张路径不同,资源与优势也不一致,各有千秋。

此前我们曾说,O2O有到店、到家,泾渭分明,到店市场基本上大局初定,到家业务却还是硝烟弥漫。无论到家,抑或到店,无论是价格驱动,亦或是消费决策,最终各家公司的边界都将打破——这一市场,只有高频与低频,第一品牌与第二阵营的差异。

市场终将融合。

市场终将融合,要么在用户、流量与资金基础上,依靠系统效率向其他业务拓展,要么便是以投资形式建立围绕自己的生态圈。未来一年,我们会陆续看到各家公司的四处出击,无论是投资亦或是业务拆分与独立,都将如此。

今天聊的是大众点评——此前,我们将它概括为“骆驼公司”,耐力持久。与之同时代的饭桶还有其他,那时冰河世纪,但唯独点评熬过了团购大战,最终运营到现在O2O的野火时期。

大众点评在上一轮团购大战,到当下的O2O狂潮中,一直坚守,原因在于它此前建立的竞争门槛——与团购从价格切入市场不同,大众点评切入的是消费决策。

如何理解团购从价格切入市场,点评切入是消费决策?很简单,团购是拼价格,而点评的优势,是它建立的消费者评论数据,价格之外,服务品质好与坏也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决策的关键。

一方是价格驱动,一方是消费决策,前者讲究的是爆发力,快刀斩乱麻,执行力,后者讲究的是亲和力,钝感。从大众点评的扩张路径,垂直化方向来说,张涛选择的是后者。

在过去两年,O2O领域的资本联动中,大众点评选择了与微信QQ的结合,两家公司品性很近,产品见长,耐得住寂寞,做的是长线生意。张涛说,点评要做的是深度,并非仅仅依靠速度。

大众点评的扩张路径是怎样的?——两条路,投资加自行深耕。

投资领域,如投资饿了么,张涛的话叫,“生态做大,平台做强”,接下来,点评也应该会陆续投资一些垂直领域公司;深度垂直,诸如餐饮领域,点评也收购了数家做餐饮软件系统的企业,目的很简单,就是“商家系统流程+互联网”。

深度垂直方面,除了自身优势所在,也是焦点战场的餐饮之外,点评也在切入一些更加低频,但高毛利,长周期的细分领域——譬如,2013年成立酒店旅行事业部,2014年初成立结婚事业部,又譬如今年7月,点评成立了丽人事业部,美容、美发、美甲、瑜伽、美睫、瘦身等等。

点评的深度垂直路径,两条原则:1、信息决策需求强烈,并与生活品质相关的垂直行业;2、能够从高频到中低频,平台导流效果好的。

一句话来概括大众点评的扩张意图是:保持决策信息门槛基础上,保持餐饮此类高频服务位置,一方面开放平台或投资,一方面切入需要点评为基础的中低频、高毛利的行业。

张涛说,大众点评已然坚持平台策略,“生态做大,平台做强,总部做小”,这听起来与当年淘宝的路子极为相似。当然,互联网平台都是这样路子——单点突破,高举俯冲,边际扩张。

我一朋友将O2O的打法归纳为两派:天派打法与地派打法,天派打法优于线上,佣兵自重,往线下渗透,地派打法则强于地面,最终反攻线上。这比喻倒是新颖有趣,但事实上,无论美团,亦或是大众点评,此类O2O大都是“贴地飞行”。

O2O讲究的是,线上流量与线下的执行,更像是海军陆战队。

南北对峙,各家公司对待市场的理解也不一样:美团以价格切入,它做的是交易;58同城是信息切入,做的是商家商户信息;大众点评从决策参考切入,做的就是点评。

商业理解的不同,也有公司文化与运营思路的差异。美团以快制胜,讲究唯快不破,更像是少林长拳,大众点评以精、柔见长,更像是武当太极。

当然,O2O最终将融合,没有领域之分,只有高频与低频,第一品牌与第二阵营的差异。无边界的竞赛,最终成败却要看每家公司的边际成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