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制造存储芯片,看似山穷水尽,实已柳暗花明
近期中国要投资存储器芯片生产线的消息己引起国内外广泛热议,其中的观点不完全一致,这是正常的。
如紫光集团计划投资120多亿美元用于建造一家新的存储芯片厂以及进行相关半导体业务的收购;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也将募集约240亿美元打造中国的存储芯片产业基地。
与之前相比,这些信息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现在有钱要投资芯片制造,经过各方比较向存储器芯片挺进是选择之一。其中有一个最根本问题似乎尚没有解决,这个项目由谁来主导投资负责盈与亏。
至此己经冒出来两个主体,分别是“新芯”与“紫光”,可能各有利弊。新芯准备计划投资240亿美元,那几乎不太可能。因为在国有体制主导下,现阶段特别地强调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即便是行业主管部门主导下的投资基金,也很难为此承担太大的风险。
紫光的赵伟国己多次表态,要迎合国家利益而投资中国的存储器业,雄心可嘉可贺。但是毕竟是个企业,它对于产业发展并不负有责任,从根本上说它要对股民负责。将来万一在产业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它修正投资计划是合乎情理的。
一直以来对于紫光倡导的“羊毛长在猪身上”的理论不理解,它不可能以此作为投资半导体业同样可以实现盈利的“宝典”,它的理论使用一定有“边界条件”。众所周知,股市有周期性,不可能持续是牛市,因此资金链一旦断裂时何以持续?
另据国际上的数据,在2001至2010年期间,韩国两大存储器厂共实现盈利80亿美元,而全球其它存储器厂合计亏损达130亿美元。
业内有专家强调,“做存储器产业,就要做好长期大规模投入、大规模亏损的心理准备,板凳要坐十年冷,就像京东方之前投平板显示一样。”如果说国家层面有了十年不赚钱的准备,那后面的执行层面就好说了。缺钱投钱,缺人找人,缺技术找技术,一直瞄准战略方向和目标持续地投入。
显然这样的项目投资计划与要求,可能对于紫光是不公平的,也肯定不可能持续下去。
对于新芯与紫光,仅目前的信息来看,两家走的路线有些不同,新芯相对务实一些,据传与Spansion合作开发的3DNAND闪存,目前己进展到9层,将于2017年出产品。而最先进的三星西安3D V NAND己是48层。但是紫光欲另辟新径,它的“买买买策略”,不知能走多远。现阶段由于都处于初始阶段,尚不能言孰是孰非。显然如果两家都能上固然是好,但是会受财力、人力等所限。
综上所述由谁来主导都很难下决心,这是客观的现状,而且无法回避,必须去面对。
Gartner中国近日也发表文章,其观点是,中国可能将经由以下两种方式获得该项技术:依托当前某家大型厂商的帮助或者通过收购小型厂商而初步获得生产技术。
另外,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台湾地区总经理余定陆进一步指出,存储器制造商由平面工艺过渡到3D NAND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存储器制造商在加速3D NAND技术量产时,投资一定会比前一年增加。由于研发成本非常高,存储器厂商与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通常都会提早2至3年开始合作,否则无法做出成品。
因此,实在不得己可能两家企业都会去探路,等过了两年之后再由市场作决定。
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囯外的友好人士向我们提出建议:加强研发,要用全球化思维运作,以及前进道路不平坦,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基础及各种条件相比之前己经有大幅的改善,何况世界在变,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选对了领军人物,就表明项目的成功己近达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