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宁:大众点评必吃榜VS米其林,大众和专家谁靠谱?
米其林餐厅是餐饮界的最著名的一个符号,从1926年开始,米其林就开始了自己的餐厅评星生涯,到今天已经90年了。米其林创办这个名单的初衷其实还是很有格局的,米其林兄弟认为汽车旅行越流行,轮胎就卖得越好,所以就把汽车旅行的资讯聚集在一起鼓励大家出行。不过这份名单很显然已经是上个世纪初的产物了,在现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递已经再无障碍,相信类似米其林这样的榜单,也应该有个升级版本了,大众点评依据自己6亿用户、2亿余条用户真实评价、采用数据模型评选而出的大众点评必吃榜,就有这样的野心,要成为消费者心中最权威的美食指南。
精英评分VS大众选择
米其林兄弟在1900年就开始做《米其林指南》一书,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人们出行消费,在1926年后开始评星,也就是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开始。不过到了21世纪,这份指南开始全球大红大紫起来,05年出了美国版,07年加入了日本版,08年进入了中国的香港和澳门。一家米其林餐厅的评级,都是由N个“美食密探”品鉴+一年12次的造访+米其林总部评审才能敲定的,到了现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是一个出行指南,而最终变成了顶级美食餐厅的一个标志。
和米其林餐厅完全不同的是,大众点评必吃榜评选完全来自用户评价,大众点评14年来积累了海量的用户评价大数据,吃饭前查一查大众点评基本已经成为现代人互联网生活习惯中最常见的一幕。结合这些真实用户评价,尤其是参考高星用户的意见,以及本地用户的意见,推出的这个必吃榜单,显然可以看做是大众的选择。和米其林的精英选择完全走了不同的道路,可以称之为是群众路线。比起米其林动辄上千的人均餐费,大众点评必吃榜的推荐显然更亲民,也更能代表地方特色,对于普通人来说,显然这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榜单。
信息时代的平民赋权
美食排行榜的变迁其实也是一个信息时代带来的平民赋权运动。在过去的时候,掌握话语权的是专家和精英,而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和提供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汇总起来的大数据,就形成了一个能代表更多人的观点和意见,也就产生了一个更客观的被更多人认可的排行榜。尽管我们承认专家在大部分时间内的水平高于普通人,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更准确、更真实、更有价值。这也是大众点评最大的价值所在,通过大众的力量,推动了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让更多的优秀餐厅可以在群众的推荐中,脱颖而出,被更多人所认知。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大众点评对必吃榜还做了比较深度的针对性优化,不设专家评委,不掺杂任何商家意志,完全基于海量用户评价大数据评选出来的,真正体现“好吃的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嘴里”的宗旨,而且评选范围覆盖所有的收录餐厅,不像一般的评选只在入选餐厅中进行选择,范围更广泛,也更权威。在口味数据上,要求餐厅历史更长久收录最少满一年,口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准,没有波动。同时更注重本地用户的认可,因为本地用户对本地餐厅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具有持续性,能够得到当地用户高度认可的餐厅,才更能够代表当地餐饮的特色和水准。
互联网下半场的深度玩法
为什么大众点评要在这个阶段推出这么一个榜单呢?其实联想一下之前王兴著名的“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演讲,就可见端倪。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方向也开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美团点评就将从过去最表层的做营销、做交易,深入到整个产业链的深耕细作,美团点评也一直将“让每个人吃得更好、活得更好”作为公司的使命。尽管大众点评在几年前就做出过类似榜单,但那时候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家对超级打折的团购更感兴趣,品质消费举步维艰。而现在,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大家的需求确实已经开始变成如何消费的更好、吃得更好,对品质餐厅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了。
通过更深度的运营,深挖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发现品质生活的需求,一方面也帮助品质商家获得更多用户,这其实也是米其林评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起到的作用,只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点评的必吃榜要更加的有权威性,覆盖面也更广,整体价格也更加亲民,可以说是一件对用户和行业都有很大价值的事情,美团点评在运营上的不断深入探索,也将不断深化。
大众点评必吃榜的推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今后的互联网,也将是一个深度运营和品质化追求的互联网,谁能抓住互联网用户中的品质用户和品质商户,谁就能抓住互联网下半场的钥匙。相信在美团点评的示范和推动下,全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升级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