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考虑上市到不排斥IPO 雷军为何自打脸?
中国派 刘玉曼
2016两会已于3月2日召开,与以往不同,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民生活中的深入,互联网与科技未来的发展成为一个重点问题。因此互联网以及科技领域的人大代表委员提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与科技领域的人大委员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次的两会上,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可以说是最受关注人物之一。在3月3日接受采访时,雷军不再坚持此前“小米5年内不准备IPO”的说法,转而表示,考虑到投资人和员工诉求,小米公司并不排斥IPO。此言一出,自然引起了各方关注。随后,雷军又通过不同媒体表示,小米仍然坚持不上市,前述的说法只是某些媒体的错误解读。
虽然第二份声明推翻了小米可能近期会IPO的猜测,但不免引起其他方面的联想,雷军声称拥有100亿现金在手是欲盖弥彰还是给新一轮投资者传递信息以为谈判时处于较佳地位?
小米给雷军带来什么?
在两会期间,雷军显得很忙,雷军此次的身份是海淀区的人大代表、北京市的人大代表以及全国的人大代表,但身兼多职的他仍然显得满面春风。显然,雷军是乐此不疲。
这一切是小米给雷军带来的。雷军是一个企业家,金山快译、画王、毒霸、游戏,都与他密切相关;他是天使投资人,UCweb、YY语音、凡客诚品,这些公司的成功无不验证着雷军的眼光;他又是创业者,卓越网卖掉了,然后创办小米科技。对于小米,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
既然是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雷军必定是会倾其所能。2011年8月16日,在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雷军带着“一款顶级智能手机”,身着黑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出现在舞台中央,对着台下的观众倾情诉说了这款手机的诞生史。这款手机就是小米第一代手机——小米1。
这是小米第一款“为发烧而生”手机,售价1999元,并且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采用线上销售模式。当时市面上同等配置的智能手机,比如说苹果、三星、HTC等,大多在三四千元的高位,而小米手机1999元的亲民价格帮助小米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发烧友”。自此之后,小米又推出了小米1s、小米2、小米2A、小米2S、小米3、小米4等为发烧而生的手机产品,直到今年的小米5。
小米1对小米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奠定了小米在市场上的地位,再加上小米具有魔力的饥饿营销,使小米迅速上升到了国产手机数一数二的位置。作为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线上模式,小米的模式对当时的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后来的许多互联网手机品牌都以小米作为榜样。
雷军也因此戴上了一个光环,不止于国内,2美国《时代周刊》(TIME)也曾用长篇幅报道了雷军和小米手机,《时代周刊》对雷军的评价是“China’s phone king(中国手机之王)”,此外,雷军还曾当选为《福布斯》杂志2014年的亚洲商业人物。2013年2月份,雷军作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第一次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并参与了当年的两会。这对于雷军来说,无疑是另一种光环。无疑,这一切都是小米带给他的。
客观的讲,雷军的现在一切社会地位就是小米给他的。如果没有小米,雷军只能叫作企业家。而做到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的高位,从商界而言,非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是没有资格的。
所以,不仅仅是近二亿小米手机用户要感谢小米,雷军更要感谢小米,不然小辣椒的谭文胜也不会随便就被工商局判赔15万,因为微博攻击一个企业家和攻击一个人大代表的罪名,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米是雷军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
雷军称:“小米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这个论点最早出现在2014年8月1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
小米发展确实很快,短短五年时间,MIUI用户已经突破1亿,小米的估值也高达450亿美元。可以说,这一估值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科技公司的级别。当时很多业内人士称,小米这时候进行IPO算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估值算是一个高位了,但小米的相关负责人却称“我们压根儿就没打算上市”。
从前面很多著名科技企业的发展历史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企业上市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地成长,并且有充足的资金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抗。这是大义上的,更直接的就是前期打江山的元老或者前几批担负着巨大风险的投资商可以借机变现或退出,完成资本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成功投资之后的红利。
但是小米却一直坚持不进行IPO,不上市,这就意味着小米仍然会像家族式企业的方向发展,这也说明小米对于雷军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小米是雷军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也是他实现社会地位重要平台。对于为什么做小米,雷军曾经表示是因为一本名为80年代版本的乔布斯的传记《硅谷之火》,而那本书是雷军在18岁的时候读到的,由此看来,乔布斯对于雷军来说影响极大。因此对于小米,雷军曾说过“不是必赢就是必输”,他要做一家像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也许,雷军做小米是为了圆他18岁时的一个梦。
至于雷军为什么一直坚持不做IPO,还有一种说法或许是因为他在金山时一段不愉快的回忆。自从金山IPO后,用雷军的话说是“很落寞,迷失了”“每天早上起来不知道要干嘛”。于是,小米即使做到了450亿美元的估值,雷军仍然坚持不做IPO。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米的目标是成为“带有谷歌元素的亚马逊”,而不是做中国的诺基亚,但有数据显示,小米目前的主要营收其实还是在智能手机销售方面,这与小米的“互联网公司”的定位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再加上小米迟迟不上市,因此引起不少猜疑,难道小米的450亿美元估值只是一个空壳?小米不敢把经营状况公布于世?很多网友直接评论了,上市公司要求财务透明,到时候“2分钟一百万台销售一空”的盛况你还怎么复制了?要清楚,这种造假将会在财务报表上有所体现,如果要在财务报表上也做点小动作,不好意思,那可是刑事罪,不是简单的说几句我是吹牛耍猴的就能应付过去的,是要坐牢罚款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雷军对小米可以说是倾尽自己自己的心血。小米发展到现在,雷军也因为小米获得了种种荣誉,我们理解的是:雷军还没有亲手把它做成伟大的公司,因此不愿意放手IPO甚至上市。
但是现在,这个倾注了雷军所有心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雷军不得不放手了,于是才有了这样的非官方环境下的言论。
从450亿美元到150亿不值,小米究竟怎么了
小米出现了什么问题?小米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为发烧而生”,但是却没有“为发烧而活”,生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以下为小米融资记录:
2010年底,小米获得Morningside、启明和IDG等A轮融资4100万美元,估值2.5亿美元。
2011年底,获得启明、IDG、顺为基金、淡马锡、高通、Morningside
B轮融资9000万美元,估值10亿美元。
2012年6月,完成C轮融资2.16亿美元,估值40亿美元。
013年8月,完成D轮融资,估值100亿美元。
2014年12月,完成E轮融资11亿美元,估值450亿美元。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业内传言,小米求融资,估值150亿美元都被业内人当瘟神躲避,为什么一个曾经的香饽饽现在反而变成了人人都躲的毒药了?
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为了使小米成为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雷军开始布局小米生态,向其他领域进军,有一副打造一个小米帝国的态势。雷军开始大范围拓疆圈地,包括地图、影视、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移动安全、新媒体、电商、手游等,雷军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计划在未来的五年时间中投资100家公司来复制小米模式。
但是,随着用户对智能手机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小米一开始疯狂笼络的大批发烧粉丝已经渐渐远离小米,小米的发烧策略俨然已经失败。小米想要打造的小米生态也没有取得成功,却频现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负面新闻,2014年底,小米还对红米手机采取了降价措施。向高端市场冲击没有成功,这样的结果就是业绩堪忧。
其次,电商神话的破灭,以及小米转向线下模式的现实,让大家对这个曾经行业的颠覆者从仰望变成了平视,原来你也要吃人间烟火呀,那前面几年装什么装了?
第三,就是频发的质量事故和丑闻,频繁的出尔反而,让不少消费者意识到,诚信才是这家企业最缺的企业文化,于是被忽悠的人清醒了,发烧的用户也退烧了,用户投诉也HOLD不住了,有用户甚至评价到:“我是怀着一腔热爱来买你们家的产品,而不是想把自己从人变成猴,然后让你们逗着玩,再见小米!”
第四,小米的负面消息频出,公关部门听之任之体现出专业性的幼稚。以前一说起小米的公关部门,很多厂商的大佬都觉得值。是呀,都是从一些知名媒体挖来的资深主编及头牌名记,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要耗费百万投放资源才能达到的媒体露出效果,这些业内前辈出马刷脸就能搞定,年薪也不过30万加一些期权,真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型。所以,很多还坚守在媒体的总编和总经理对小米这种行为很反感,甚至有传言业内最著名的一家IT网站大老板亲口要求编辑,不准在我们的平台上公开宣传小米(甚至连它们论坛上小米都是敏感关键词不准发表),可见这种恨到了什么程度。
在小米初创期,这样的市场策略花小钱办大事,成果斐然,客观的讲,这也为小米的所谓口碑化营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小米从行业末流到行业前三,如果再用这种耗费公共资源满足一已之私利的公关推广方法来作为主要的推广策略,就显得小米有点太小气和自私了。
就如我们前述的这个网站的某位大佬私下聊天时说过,编辑考核需要PV来体现,需要小米来拉人气,这就是编辑的收入保证。但是真正出事时,你看谁会帮他?这代表了很多媒体领导人的想法,所以你看,小米只要有负面消息出来,必然是大小媒体一起上,为什么了?因为这才是痛打落水狗的最佳时机。
公关做到这个份儿,很丢人的!但是,这帮人都是从媒体转过去,哪懂什么专业的PR理论,于是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凡是说小米坏话的,都是黑我们,都是抱着不良目的去的,我们不用搭理,如同著名的“驼鸟理论”。殊不知,小米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品牌,需要的是正确的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加美誉度,如果这样听之任之,对品牌的破坏性将是呈几何状递增。所以外行就是外行,这些道理,他们是不懂的!
当然,这帮所谓的公关大佬们合伙一起来攻击业内自媒体人的事,他们干得不少!“什么你都没见过手机生产线还敢妄谈手机如何营销?”的理论频出,我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何况这位自媒体人员从业十几年,写过的稿子比你读的书还多。你是不是其中一个受害者了?
由不考虑上市到不排斥IPO 雷军为何自打脸?
前述只说明了小米内部经营上的一些典型问题,而迫切希望IPO的,可能更是来自内部团队的述求,套现离场,也许是这样曾经的元老最好的一种救赎,特别是眼看着曾经的理想慢慢破灭,神又回到人间,逃避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当然能拿到一笔补偿更好。
雷军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的愿望没有成为现实,至少现在是这样的。在这过程中,小米公司内部也问题频现。小米的内部架构其实一直是个大问题,小米一直是一种松散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战略和产品细节这两个重要的层面都由雷军亲自负责,同时雷军在小米所有的决策中拥有最终决定权。
雷军不希望小米成为一家大公司,原因在于不希望有大企业病发生。小米采取的是直面用户,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雷军将权力下放给七位合伙人,类似于“地方自治”,合伙人拥有较大自主权,且不互相干预。
但是小米发展太快了,短短5年时间内,小米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成为如今拥有80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迅速膨胀不是一件好事。450亿美元的估值、近万名员工,如果还按照创业公司的思路去管理,通过雷军和几位合伙人这种“地方统治”的形式去带动整个公司,势必会导致问题和矛盾激化。
雷军送黎万强去硅谷就是一个例子。黎万强曾负责MIUI整体研发、设计、运营。2011年, 黎万强开始负责组建小米网,全面负责小米手机的运营、营销、服务、电商、物流等业务。在黎万强走后,小米在营销出现了极大的问题,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水准都下降不小,以至于后来雷军又将黎万强请回归营销一线。在小米内部,对阿黎的认同度相比后续的几位继任者更强,但是阿黎要想实施自己的经营策略,必须得有充分的授权和相比其它几名创始人更高的权限,IPO不失为一种清算的手段,让该走的人离场,让留下的人做事,只要钱给到了,相信也不会有多少的怨言。好聚好散,从IPO开始!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雷军开始对IPO开始松口了,这无疑是一个最大的转变。雷军不得不低头了,否则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小米前途堪忧,特别 在内忧外患之际。只是现在,小米错过了估值450亿美元的最好时期,同时中国市场手机趋于饱和正面临激烈洗牌期,在这时进行IPO或者更长远的上市,前途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