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如何应付员工离职潮?
在一向以“稳定”著称的运营商里,“离职”一词既敏感、又神秘,人们往往避而不谈,就算谈,也是私下耳语。但最近一段时间,运营商员工离职率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故事书联合人民邮电报社开展了一次运营商的员工离职专题调查《他们,为什么走——运营商离职热背后的冷思考》,专门分析了运营商人离职的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故事书并回复数字“30”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
今天,我们不谈员工离职的原因。只聊聊员工离职后,如何做好团队建设。最近,我所在的部门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谈一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建议。
一、心理篇
曾经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离开团队,不论什么原因都是一件伤感的事。这个时候更要照顾好大家的情绪,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变化,否则很可能造成整体士气颓废以及绩效下滑,而且这个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想要恢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做好思想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及时疏导不回避。比如最近不少运营商员工“跳槽”去了铁塔,基本可以归结为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出去创业,也是因为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还有些是个人特殊情况,比如需要照顾家庭等。员工流动在很多行业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由于行业发展原因,运营商员工的流失率一直是稳定在较低水平的。大家之所以不习惯现在的员工离职,一方面是感叹企业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是不习惯。然而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及时疏导,不可以回避甚至放大负能量。
其次,要真心祝福不拆台。人生在世,除了家人朋友,相处时间最多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同事了。要说没有不舍,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一些氛围融洽的团队,同事之间的感情是非常要好的,甚至可以起到稳定团队的作用。(我曾在所在的条线建过一个全国群,大家在群里交流分享,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事后,当有人调离这个条线的时候,跟我说其实非常舍不得这个组织。)在有人离开的时候,要给大家创造祝福的条件。不管是一顿“把酒言欢”的散伙饭,还是一件“别出心裁”的小礼物,都可以很好地释放同事之间的感情,也是做好团队建设的一次重要契机。
第三,要明确目标不泄气。有人要说,这是要“画大饼”的节奏,其实不然。无论是一个公司、一个部门还是一个小团队,始终还是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前景的。员工跟着你,总得有些奔头,这个我不多说,道理大家都懂。眼下,唱衰运营商的声音不绝于耳,我只讲一个观点,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而作为与用户距离最近的通信运营商,无论怎样都是有很多机会的。就算机会现在没来,将来也会有的。
二、行动篇
首先,做好工作交接。员工离开团队,一项必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员工间的工作交接,这是常识,也是必须。然而怎么做工作交接就是水平的问题了。昨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离职的时候,最能看清一个员工的本质》,讲的就是一位员工善始善终离职的故事。说实话,员工离职时如果不能做好工作交接,一方面说明本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说明所在团队的管理能力欠佳。团队管理者在平时就应当建立好员工工作档案,明确团队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离职时,一份离职交接清单便能省不少事,无论接手的员工有没有到位,都可以快速上手。
其次,做好团队知识管理。员工走了,他的知识经验应该留下,这也是做好团队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相信,这地球离开谁都会转。但是,作为团队领导者,有责任帮助大家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知识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积淀团队经验智慧。现在是网络社会,团队知识管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建一个联络群(QQ、微信或者是飞信),建一套知识库(FTP或云盘)都是不错的办法。
第三,做好AB角规则建设。这还要回到第一个问题,做好工作交接。成熟的管理者会在团队内部建立良好的AB角管理机制,无论团队中的哪位成员离开,都能找到B角快速接手。这种离开场景,可以是请个小长假、可以是调离原部门,还可以是离开企业。无论时间长短,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接习惯,走之前发一封清晰、简明、易操作的交接邮件,既有利于AB角之间的沟通,又有利于团队整体的职业形象。
三、番外篇
一般来说,员工离职对团队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我们还要善于看到积极的一面。我看到的是学习提升的机会。比如,最近我的几位同事去了铁塔公司,我们专门邀请他们回来跟我们分享在铁塔公司的见闻和感受。相比运营商的规范多、流程长、反应慢,初创期的铁塔公司就显得更加简单、直接,效率也高了不少。(据说会议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涉及全局的事务就不上会讨论……单这会风,就不免让运营商汗颜)
我的老板曾经说过:企业要发展,两个“SHI”不能丢,一是发展势头,二是员工士气。员工离职,有关士气,必须重视,这个关键时期做好团队建设,很有必要。
-----------------------------
文:顾嘉 故事书创始人,非典型80后,TMT领域的观察者、思考者、实践者。以理想主义的情怀面对现实主义的世界;以完美主义的态度对待微不足道的事业。
更多原创观点,欢迎关注故事书网站
www.gushishu.net
微信公众号:故事书(GFM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