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银河,700Bike的天堂还是噩梦?
作者:沉封xixi
说实话,作为自行车行业十几年的资深老炮儿,我本身不怎么排斥互联网的力量进来做自行车,因为自行车的圈就那么大,甚至有点封闭,每年上海展你会发现半个馆都是熟人,搭个台子跟全国老朋友见见面喝喝酒回去报报帐就结束的时候,你就会想:我的车以后卖给谁去?我们需要新面孔新力量的推动,但是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无脑颠覆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2015年创业团队里呼声很高的一个组合——张向东和他的700Bike,去年他们开发布会那会朋友圈刷爆了,主要是这个行业确实应该有些新鲜血液带来点不一样的了,更何况还是个公众人物进入了这个圈子。只是,700Bike前面基本都是比较简单的城市车,除了结构微创新以外,大多走的逼格路线,在颜值和细节方面各种较真,其实如果找个靠谱的团队来接,也不是没可能做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相比有些宇宙均码手机自行车来说,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是想用心做产品,但行业内都心知肚明,想要做好,前面还是有不少坑在等着他们。
(发布会上PPT里的银河)
当时,最让我们不解的,就是发布会最后PPT上亮相的那台叫银河的折叠车,圈内的老哥儿几个看了都相视一笑,心说:这恐怕就是传说的自己给自己挖坑吧。不像铝,不像碳,只有一张图,没有任何说明,这货让我们这些混迹自行车行业十几年的老兵都不禁唏嘘:又一个设计师的PPT产物。
直到前几天的极客创新大会,张向东带着这台银河的真车曝了光,这才让我们这些被他称为传统的人,按捺不住地要站出来说说:老张,你把折叠车想的太简单了。
(极客公园大会上拍到的银河)
银河,做产品还是炒概念?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 而咱们700Bike的张向东这次也许真的选错了。
首先,你选错了品类。
这肯定不是说折叠车市场不行,张向东作为一个从业互联网十多年的老手还是有商业敏锐感的,城市自行车的确是国内保有量最大的市场,而折叠车是最大保有量的城市自行车,08年开始爆发一直火到现在。中国每年1500元以上的中高端的折叠车超过100万台,差不多也占运动自行车里25%了。
但是,张向东可能不知道,折叠车是所有城市自行车中制造难度最高,要求精度最高的一个品类。光是工艺复杂程度,折叠车就要比其他自行车的制造成本多出30%的加工步骤。不仅要先把一台车做成三个部分,还要再做工艺的连接,并且要求重量、折叠舒适度和强度为一体,没一个严谨的设计和制造体系根本想都别想。
你就想想,为什么捷安特、美利达做不好折叠车?为什么那么多创业公司都没选择折叠车作为突破口?为什么某行做折叠车20年多年还没被超过?这都是有原因的,因为到现在为止不是没有比它更好的设计想法,而是没有它那么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制造实现能力。虽然,最近几年某行的产品一直鲜有创新,至今还在靠着几年前的“爆款”苦撑,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给别人进来的机会。
为什么说这很可能是一款概念货?众所周知,折叠车之所以可以折叠,最重要且最核心的就是折叠器,这也就是某行多年拥有的独家设计和技术专利形成的技术壁垒,以及M家、G家,一直干不出好折叠车的原因。
(某社区晒出的产品细节图)
然而我们来看看银河的折叠器——隐形的折叠器,这部分应该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传统的折叠车在折叠器部分都是对焊两片折叠接头实现的,因此会在折叠扣周边产生很多凸起点和焊道,但这款“银河”的折叠结构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整体看上去主体车架结构没有任何焊道,线条流畅干净整洁。但是,如果要实现这样的隐形内置折叠扣,并且保留单侧轴销的转动,那么几乎可以判定整个折叠器部分是一体成型。虽然,一体成型可以更好的解决折叠器异响和松动问题是不错,但如果这是真的,我就先大笑三声了:大东哥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要说设计创新,我觉得这也算是了,但要说产品创新,700Bike真的还要再学三年。这款银河,先不说做到这个东西需要多少钱来去实现,单单对这种工艺水平的要求,以及对这种锻造技术的要求,外加上现实制造中大量的废品比例,请问,你们是打算月产量10台吗?卖多少钱?这种累死工厂还不赚钱的活人家跟你玩吗?这还只是机加工难度的事。
其次,你没分清设计和量产。
设计和量产,根本就是两回事,而能保证规模化量产而又不出大量问题的品控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要在折叠车的基础上创新?那首先就要把所有的坑都要试一遍。举个例子,某行一款折叠车的研发周期是2-3年,甚至一些创新的折叠方式的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的验证。十个月时间,700bike想做出一款有创新性的折叠车?量产后你就知道了,做一台车是欢呼雀跃的天堂,当你做一万台车的时候就发现是噩梦了。当然这还只是组装的事。
要知道,目前占据折叠车市场份额第一的“过气神车”某行P8,巅峰单品年销量近10万台,从设计到现在可是用了将近12年的时间,并且是自有生产线全部投入,才将不算创新但是稳固的折叠扣设计变成了销量第一的产品,而且P8还是一款普通焊接的车架、常规三段式的折叠竖管、外置折叠扣的产品。相比之下,银河的车架所需的平台技术显然还要难出一个档次,但很多技术在没有其他品牌进行量产验证的情况下,想在短时间内就切入市场进行量产?简直异想天开!
所以,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款由《星球大战》冲锋战士带到现场的,所谓的最具科技含量的“银河”,根本就像百度的DUBIKE一样,只是一款概念产品,而不是自行车工厂生产出来的大众民用产品。这种活在实验室的搞样子货,只能在橱窗里面展示一下,想骑上路只是发生在未来的幻想。这恐怕也是互联网一贯的作为,搞个概念,做个样车,骗骗投资人,忽悠下大众媒体,让粉丝感觉找到快感?
尊重传统?先搞懂工业是什么!
除了所谓的概念创新,我来总结一下在极客大会上看到的这台车的工业部分——整车组件:无后下叉的设计、大量3D锻造技术、液压管成型技术、cnc精雕技术、折叠器一体成型技术、异型校对座管,连座垫底座都是Ritchey的碳纤维公路车技术,碟刹版的手提了一下大概11-12公斤左右。在我看来,这些技术单个来看都不是很难,放在一款车上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天价开发投入和制造成本、不低于3年的长期验证、有品质保证并且还愿意跟你玩的制造体系。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有钱、有时间、有足够久的行业沉淀和超强的供应链能力。除了不算多的钱,其他我觉得700Bike都没有。
(极客大会现场看到的真车头管)
分析一下细节:主车架都是液压管,这个事只要舍得花时间、砸成本,也能解决。但是,除了上述折叠器之外,头管和车架连接部分是最难的工艺,现场看到的银河,头管一直到车架的部分也没看到焊道,而且看起来不是平焊打磨处理的,因为平焊打磨只是消除焊道,一般不会有一个整体的曲面造型。那就只有可能是头管和车架连接部分是一体成型的。这个技术不是不可以,而是大陆现在的自行车制造很少能有实现的供应商,即使有,如何能保证你的量产技术?这只是设计落地的事。
还有折叠竖管和前叉,目测也是用的锻造的技术,前叉不说,花钱就行。折叠竖管那么长的异性管,至少需要2500吨以上的锻机才压得出来。这是什么概念?好吧,据我了解这种机器整个华南不超过10台。700Bike是不是养活了一家锻造厂?还有,带屏幕的部分是中空内置的,你是要锻造后再用CNC刀来精雕加工嘛?中国折叠车行业稍微靠谱的做折叠器的工厂一个巴掌数的过来,具备上述折叠竖管加工能力的,我所知道的,0家。所以,要实现这个,要么找锻造机加的牛厂,要么找折叠机构制造的牛厂,两个都牛的,我不认识。
也许700Bike的团队真的只是想做一台如他们所说的线条极简、整车无焊道,极具创新和美观性的一台折叠车。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把这个行业的各个极端工艺技术集中叠加和堆积在这台车上,累计公差将是巨大的难题。通俗点说,一个新手参加奥运会,却上来就选择9.99的难度系数,能成的话可谓一锤定乾坤。想必,这也就是其迟迟不见发布的最大原因。银河,可以在设计图纸上实现,但如果满足其借助克隆人的寓意,让其成为工业规模化量产的理想,斗胆猜测一下,应该会以线上预定、小批量试产……就草草结束其产品生涯吧。
当然不排除因为其确实好看的外观,最终会有人实现它,但一定是有充分的制造基础、行业人脉、行业认知。能实现它的几个供应体系,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同时,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来了,如果700Bike仍然在其后街的代工厂爱地雅来制造生产这款“银河”的折叠车,那简直是巨大的噩梦。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制造体系,业内都知道爱地雅以城市车和运动车代工著称,但他们从未染指过折叠车,甚至都没办法理解这款车的制造工艺和思路。
所以,当你们欢呼雀跃的站在极客大会的舞台上为银河而荣耀的时候,在我看来,700Bike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还是那句话,一个在自行车行业呆了十几年的从业者,刚好又熟悉折叠车领域,看着这个行业太多人冲进来又被洗出去,也看到过太多的企业兴致勃勃的做折叠车最后留了一大堆废弃的库存而挫败。
我能理解700Bike设计银河追求简洁美感的独到初衷,虽然我没骑过,不知道是不是足够的好骑。我也真心希望张向东的车能够如愿发布并实现量产,但是我很清楚,在现有自行车供应链的体系外去短期实现量产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个事,我比他说过骑行APP的成功率为零,还要确定。
不信,咱们也可以来一个对赌,大东哥,你不是在极客大会上扬言阳春三月能正式发车么:如果发布不了,敢不敢也学另外一个东哥——马东老师,来个裸奔啊。
当然,如果你真牛逼倒按时发布并且出货半年内没问题,我就在国庆节直播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