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看法:关于神州专车开黑Uber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阑夕

1、日暮西山的神州租车终于不惜血本,将Uber作为旗下神州专车业务的假想敌,买下一众社会名流的竞价人格与社媒版面,最终求仁得仁,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弹,而这一切亦都在神州租车本次营销方案的预料和计划之内。

2、中国互联网对于撕逼事件的关注及其红利,早已高过理论上的风险,造成这种结果的,并非只是那些剑走偏锋的企业,通过围观帮助这些企业获得经济效应的公众,亦是携手拥抱这个下限一再遭到突破的时代的一员。比如小米和乐视之间的缠斗,已经到了竞相挥舞恶法来致对手于绝境的程度,两边的企业家风骨荡然无存。

3、所以不必对神州租车表达过于强烈的反感,这就像是恐怖电影的观众,一边惊吓连连,一边看得入迷,或者用更熟悉一点的语句来描述,那就是“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嘛”,当资本市场整体陷入非理性的狂热,注意力经济就成为企业对于业绩的唯一追逐。

4、神州租车的机巧在于,它断然不敢对腾讯阿里系的专车应用直接出手,因为后者的反扑,无论如何它也承受不住,而身为外来和尚的Uber恰好成为刀俎之上的待宰鱼肉。同时,这也阴差阳错的将Uber抬高到了Google的地位,受益于Uber的创新服务的用户,自愿充当了其在公关战场的第一道防火墙。

5、就在前日,滴滴打车也广发英雄帖,找人转发对于Uber的批判稿件,在这种吃相难看的苟且之事,它们倒是萌生出了团结默契、一致对外的民族情怀。最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自认捏住的Uber软肋当中,有一个核心诉求是说Uber容易泄露用户隐私,这就如同太监嘲笑夫妻同房频繁可能导致不举,你们究竟是哪儿来的底气,敢和受到美国本土法律监管的外企PK隐私权?

6、神州租车本次兵行险招,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仰仗的商业模式已经岌岌可危,只能通过对外恐吓Uber所代表的互联网专车行业来争取喘息之机。神州租车的经营,主要依赖购买车辆形成固定资产、进而抢在资产报废之前跑回高于车价的利润,加上包括门店、人力和保险在内的成本极为沉重,且与专车服务构成此消彼长零和市场,半只脚已经踏进坟墓。就在一个月前,神州租车的主力股东华平投资集团也已开始抛售持有股票。

7、当互联网专车已经形成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政治正确”,“木桶理论”也就不再适应于它。就像汽车刚刚诞生时,相比马车,前者简直一无是处:噪音剧烈、故障率高、燃油价格远胜草料、坐起来似乎也不如马车舒服……但是,是市场需求——而非福特和他的工厂——最终淘汰了马车。如果互联网专车还不够好,那么用户所需要的,就是变得更好的互联网专车,决然不会是试图证明自己廉颇未老的旧式租车服务——你连弹性供给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优劣呢?

8、Uber的朋友私下和我说,按照公司制度,他们会将在中国市场遭遇到的竞争事件,周期性的向美国总部汇报。美国那边的反应通常都是一种猎奇心态,他们最为感到费解之处,是神秘的中国互联网似乎很难与“Decent”划上等号,激愤有余,却幽默不足。

9、奥美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毕生信奉广告的目的不是引起公众注意,而是应当“具有风度的推销商品”,攻击竞争对手是大卫·奥格威为奥美设立的公司戒律之一。但是,中国企业更为认可的,恐怕还是热衷于政治的另一名广告大师雷蒙德·罗必凯,他一向宣称优秀广告的标准在于“公众和行业都将它视为难以忘却的杰作”。

10、关于什么是“Decent”的营销战争,各位可以看看下面这组案例:

2006年,宝马发布了一张平面广告,文案为:“恭喜奥迪荣获南非2006年最佳轿车称号——来自2006年全球最佳轿车品牌宝马”。

对此挑衅,奥迪不动声色的回应:“恭喜宝马荣获2006年全球最佳轿车品牌——来自勒芒24小时耐力赛六连冠奥迪”。

此时,斯巴鲁现身,开启群嘲技能:“恭喜奥迪和宝马在选美比赛中获胜——来自2006年全球最佳引擎制造商”。

最后,以英国豪车品牌宾利的地图炮收尾。(一说宾利并未承认这则作品出自它们)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