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由盛转衰”,参与感为什么不灵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2015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小米联想LG、TCL、OPPO、BBK/ViVO、中兴

2015年,三星智能手机出货到达的3.2亿部,苹果出货量达到2.27亿部。在十强中,华为智能手机出货总量同比增长44%,较2014年增加7500万部,收入同比增长70%,由2014年的120亿美元激增至2015年的200亿美元。小米在2015年初曾制定了出货量突破1亿部的目标,但最终甚至未能达到8000万部的最低出货量目标,出货量只有7200万部。

对于小米来说,成长也还很快,但仍然被挤出了三强行列,一年之内,小米与华为的地位易位,三星和苹果却依然坚挺。看着这样的数据,看着这样的排序,很多人都在感慨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占据七席的崛起,也都在唏嘘小米被华为轻松超过的残酷现实。

很多人都在分析,小米为何会“由盛转衰”?实际上,小米并没有衰,只是以前成长的太快,现在变慢了而已。我们不妨从小米最引以为豪的成功经验入手,看看小米到底怎么了?

在中国,以前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核心厂商是“中华酷联”,而到了2015年,市场中最活跃的变成了“华为、小米、OPPO、vivo”,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四只小虎是“华奇小魅”。总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几年来格局变化很大,从来没有平稳过,新生力量也在不断涌现。小米的兴起与沉默都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据说,小米得以在几年之内快速崛起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这也是前不久黎万强回归小米引发业内震撼的原因。在黎总的《参与感》中,描述了“参与感三三法则”,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即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不等于是做好产品

自从电商起来后,因为互联网传播的特殊性,一款产品就可以天下,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跟风行为,从众心理的趋势让爆品战略成为了所有电商企业的首选。

但是,爆品确实通过一些方式炒作起来,可爆品终归也就是爆品,很难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跟风的事情会有,但不会一直有。爆品可以带动公司的销售,甚至可以迅速让公司成长起来,但抱着爆品不放就会失去更多。所以,即便是苹果,后来也开始不仅仅生产一款产品,而是开始向多产品的系列化转型,产品的种类也开始更多样化。

小米这些年应该也早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为市场和用户的牵引,小米没有精力去完善自己的底层能力,而偏偏公司的研发、设计甚至是制造能力才会成为高手过招的最后绝招。

三星能够生产硬件,苹果拥有独一无二的IOS软件,商业模式和营销炒作都是可以轻松模仿的,只有自己的核心研发与生产能力是可以让自己站的更久。华为在吸收了小米等的营销操作经验之后,通过自身的芯片制造、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得以实现了对小米的大超越,而小米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自造芯片的问题。

与小米相比,华为对于产品的追求就要深刻的多。针对Android手机长时间使用即出现卡、慢、续航能力减弱等用户痛点,在Android系统中首次引入了冷冻后台技术。华为智能冻结后台应用,可以释放资源,大幅提升性能体验并延长续航能力20%。华为还针对Android用户截屏不便、熄屏后启动相机慢等痛点,推出了敲击截屏、熄屏快拍、指纹2.0、指向性录音等多项实用功能,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根据IPSOS调研,用户净推荐值(NPS)为43%,排名全球第三。

做粉丝,但粉丝却不是用来榨油的

通过一款或者几款能够打动特定消费者的产品和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吸引一批对品牌具有很强忠诚度的粉丝,然后针对这些粉丝逐渐的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将粉丝的贡献挖掘到最大程度。苹果和小米都是这样的,但也都因此遇到了困难。

应该说,粉丝是一个事物的追随者和热衷者,甚至是痴迷者。对于粉丝来说,自己崇拜的人物、产品、品牌等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心目中是完美的化身。但是,如果商家利用消费信任做出一些过度消费的行为,就会逐渐让粉丝由崇拜转为失望,而这种失望比本来没有期望更可怕。

所以,粉丝经营要非常的小心,也确实是非常的危险,只要是一招出错,或者不小心做出了伤害粉丝的行为,甚至是一款产品没有做到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很可能就会大批量的损失掉粉丝。

2015年5月华为荣耀因为运输车轮胎着火而主动销毁了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手机,这种宁愿企业损失千万,也不给消费者留下一点隐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消费者真正尊重。对小米来说,某一个手机的质量问题只是个案,只是报表上的良品率问题,但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质量问题,再忠诚的粉丝也会离开。作为号称“为发烧而生”的科技标杆企业,却屡曝产品质量问题,从小米手机掉漆到屏幕货不对板,再到空气净化器被质监局点名“问题严重”,足以让粉丝营销大打折扣。

粉丝营销是必须的,但普通消费者也许更为重要,一般消费者可能没有那么忠诚,但也绝对没有那样的高期待,大量的广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消费者是沃土,粉丝只不过是肥沃黑土地里的五常稻花香,失落了大众,粉丝也会离开。

做自媒体,可自媒体并不能覆盖全体

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彩,个性化的新媒体走红。现在,官网官微官博,微社区、朋友圈、包括线下的发布会、沟通会等,还可以借助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等多种形式增强内容娱乐性,鼓励用户分享传播。

对于自媒体的运用,小米是非常成功的,不管是企业的微博微信,还是雷军的个人影响力,都成为了这个时代学习的模范,也促成了小米产品与公司品牌的崛起。

可是,自媒体的影响还刚刚开始,可现实社会却是多元化的时代,小米在靠自媒体成长起来之后,并没有及时的快速的转入传统渠道,特别是线下,在自营实体店与合作渠道商方面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小米选择了互联网营销,利用的是品牌影响力,但这种品牌往往在大城市年轻用户中影响力比较强,广大的基层市场虽仍然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但暂时顾及不到。也正是因为此,OPPO、vivo等将线下渠道作为突破口,成为国产手机中的黑马。当小米认识到线上渠道的局限性的时候,线下市场却已经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另外,国内市场上,小米的品牌和雷军的形象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粉丝有自媒体,可是在国外市场,这些都发挥不了作用,这个时候的小米在渠道上的劣势就显露无遗。

从全局来看,参与感是好的,可参与感如果被过分的宣扬,就成为了产品空心化的罪魁祸首,也不能一直成为公司持续向上发展的动力。任何的经验,只要等到被总结出来的时候,就几乎已经要成为教科书里的案例,不能再继续成为引导事业前进的动力。小米确实到了自我否定自我改进,走出围城的时候了。

【每日一文,超过十年,欢迎业界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 @马继华 或加微信公众号“北国骑士”】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