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人肉的力量不可能打败黑洞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口述:人人公司董事长陈一舟

陈一舟口述摘要:

1,“人肉的力量不可能打败黑洞”

2, “重要的事情,不要让它随机地发生”

3, “投资是企业转型的一个好工作方法”

4, “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运输是巨大创业机遇”

5, 孙正义跟投我们最大的互联网金融项目是对人人转型的最大支持。”

6, “优秀的商业模式比优秀的团队稀缺”

7, “城墙不牢固,在城外建再多营寨迟早也会被烧掉。”

————————————

2015年12月24日,西方节日“平安夜”,雾霾和寒冷笼罩着北京,在位于798艺术区附近的人人公司(NYSE:RENN)办公室,人人董事长陈一舟穿着一件橙色运动装,光着脚,穿着一双拖鞋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陈一舟今年46岁,跟小米创始人雷军同是湖北人,两人在武汉大学做过同班同学。后来陈一舟去美国念斯坦福大学,回国后参与创办了红极一时“ChinaRen校友录”,并把它卖给了搜狐

后来陈一舟又从美团创始人王兴手上买下校内网,改名人人网,并在2008年拿到日本软银老板孙正义近4亿美元投资,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融资之最。2011年,人人上市,但很快遇到微信微博的夹击,进入到艰难的转型历程。

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的人人已经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目前人人公司大部分员工都在做互联网金融业务,做社交的团队只剩下200人左右。陈一舟告诉南方周末,预计到2016年,人人主要的营收将来自互联网金融。

对于过往,陈一舟的反思和总结是,人人公司在社交网络的战斗,输在网络效应上。 这个网络效应人人网有,但腾讯的网络效应更大。 对于这一残酷现实,陈一舟说他认识的比较晚。

不过,陈一舟比很多人要幸运,经过三年的痛苦转型,人人公司不但没有倒下,相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了新生。

“人肉的力量不可能打败黑洞”

通信领域是有网络效应的,一个公司的竞争壁垒,跟它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我是学物理的,20多年前就知道网络效应,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只意识到了网络效应为人人服务,是我们的优势。后来我才明白,网络效应为我服务,更为腾讯服务。人人用户数最顶峰时,也就腾讯的十分之一,根据网络效应,我们建立起的壁垒,只有腾讯的百分之一。

网络效应是自然规律,没有哪个公司能够超越。比我们实力强的公司都跟微信竞争过,比如阿里的来往、网易易信以及小米的米聊。 这些很牛的公司做出的很牛的产品,依然没有打败微信。为什么?网络效应。

当然,我们在执行上也有问题。 但是,即使我们执行力提高一百倍,也做不过微信。否则,为什么执行力比我们强,初始用户比我们多的这几家公司,都没打败微信?

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我想对他们说的是,如果还做纯互联网业务,多半是找死,你做不过BAT这些巨无霸。所谓“互联网+”,主要是加号后面的业务,这些业务一般离巨无霸远点,公司存活的概率大点。

一开始我们没有认清规律,觉得社交网络和微信打还有戏,行业里也觉得我们有可能。但我们跟微信过招后,发现网络效应太强,大学生用户一毕业都自动跑到微信上去了。 打不过,我们就决定转型。

“重要的事情,不要让它随机地发生”

我做事有个方法,就是重要的事情,不能让它随机地发生,要让它可控地发生。 出国前我在武汉读高中,当时华中师大每年派大学生到我们学校实习,那年有个女大学生到我们班教英语。 当时我们那个认真啊,特别是男生。 不过不是对英语着迷,而是对英语老师着迷。

上武汉大学不久,我在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直接跑到华师大去敲比我们低一届的,英语系女生宿舍的门。 我老婆就是这么找到的,也算是完成了当时高中全班男生的共同愿望。

所以,当我想清楚要转型后,给自己定的第一原则就是,让转型过程变得可控,要不然会跟很多公司一样,转着转着公司就没了。

遗憾的是,明白这个道理晚了一年多,如果早一点明白过来并转型,公司现在的情况会好一些。可见对于真理还是了解的不够深刻。这个真理就是“人肉的力量不可能打败黑洞”。

这有点就像“星际穿越”的电影里一样,我们以前很多亏损是因为主业、团队和收入被黑洞吸进去了。 穿越出来的人人公司,在社交上留下一个精干的小部队,以一个月一个新版的速度,持续在人人网起家的图片社交上做文章,继续在银河系穿越,剩下的大部队转型做互联网金融了。

“投资是企业转型的一个好工作方法”

三年前我跟雷军聊过一次,因为他是成功的转型案例。 雷军以前是做软件的,软件行业苦不堪言,他出来做了小米。在他决定做小米之前,做了几年天使投资,在做投资过程中,寻找到了智能手机这个巨大风口。

所以,我也先从投资入手,探索和试探转型方向。

通过投资能看到行业规律,看到了规律,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能坚持下去,没看清规律就盲目跳进去,遇到挫折后放弃的可能性很大。

“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运输是巨大创业机遇”

几乎在人人上市的同时,我们开始对外做一些投资。2011年我就个人投资了SoFi,这个目前美国互联网金融的佼佼者。

到了2012年,全球,特别是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大爆发,我们决定顺势而为,把转型的方向重点锁定在互联网金融上,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

最近国内P2P市场出现很多问题,我觉得没必要墙倒众人推。大浪淘沙会让风控好的,规律大的,活下来的公司发展的更好。

在非投资的转型上面,我在2009年左右就想到过做手机,主要想学黑莓,把社交网络做到手机上去,当时还找了个手机设计公司来尝试,孙正义也很支持,但最后我放弃了,因为觉得我们缺乏做手机的相关经验储备。

2006年人人也找到了一个曾经很优秀的业务,即社交网络。 我们的执行也还可以,通过并购王兴的校内,我们一下确立了领导地位。 但这个领域有网络效应,当PC变成手机,社交变成通讯,网络效应太强,我们就做不过腾讯了。

“孙正义跟投我们最大的互联网金融项目是对人人转型的最大支持。”

三年前我告诉孙正义,我们投资了SoFi,他当时其他项目分心了,没有跟投。三年后,孙正义终于想明白了。我想,这是孙正义用实际行动支持人人公司的转型。

目前我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了20多家公司,占到我们对外总投资数量的一半,投资额更是占到我们对外总投资额的七成。 我们的投资里面,大部分都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金融和交通市场。

后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比如做理财的金斧子,以及做投资社区的雪球。雪球我看了好久,最后终于忍不住下手了。之前,我们在国外就投资过一家类雪球的公司,叫Motif。

做社区需要时间。我相信,如果雪球耐得住寂寞,过几年会有非常大的成功。我以前做社区,从ChinaRen到猫扑,再到人人,都没有赚钱,我总结是这些社区用户的ARPU(单个用户的平均价值)不够高,用户群又做不了太大,只能通过游戏和广告变现。

但做金融社区,单个用户价值太高了。我们在每家被投公司基本都占股20%左右,大部分是在A轮和B轮进入。 国外被投公司看好我们这些年跟黑洞打仗的经验和教训。 在国外创业,比在中国容易多了。我把很多中国互联网的打法介绍给被投公司,他们用起来很有效。

现在我是劳模了,每周和我们的一些国外被投公司CEO开电话会议,一起琢磨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获客办法。有时候我开玩笑说,他们用了我们的汉阳造之后,杀敌无数,我辅导过的每家公司获客成本都降低了两三倍。

“优秀的商业模式比优秀的团队稀缺”

我经常读巴菲特,得到的结论是,优秀的团队稀缺,但优秀的业务更稀缺。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互联网金融项目,都是团队里既有互联网背景的高管,又有传统金融出身的高管,如果没有这种组合,我们会给被投公司配置相应的合伙人和高管。

我们其实很想在国内投资有互联网和传统金融组合的团队,特别想投那些从传统金融行业出来创业的老同志,没有互联网背景没关系,我们可以给他配置相关人才。但可能国内情况和国外不同,到今天也没有碰到。

倒是很多做互联网的小年轻跟我说要做互联网金融,但我觉得他们的风险控制意识很淡。有一次一个斯坦福的校友跟我说,他在做互联网金融创业,过几个季度就能赚钱,于是我要来财报一看,发现他们对坏账的计提率很低,低估了业务的风险,风险一旦被低估,很多动作就走形了。

所以我们主要是投敬畏风险的互联网金融团队。当然,对风险的过于谨慎,也让我们错过了一些好项目,比如宜信,很早就听说,但没有投。

优秀业务是极其稀缺的。BAT这些巨头从第一天就开始干的,都是具有某种强度的网络效应的绝佳的优质业务。优秀业务一般来说防御性、扩展性都很强。 遇到并干成这样的业务,往往需要靠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靠运气。

我们公司的团队是否优秀,要看未来结果。 我们如果没有找到优秀的业务,世态炎凉一定会说你不优秀,这就是人间的规律。

“城墙不牢固,在城外建再多营寨迟早也会被烧掉。”

转型的过程很痛苦,挨了很多骂,有股东骂,有前员工骂,我都能理解。我也是投资人,我买的股票股价如果亏了一直不起来,肯定也不高兴。

虽然痛苦,但收获很大。当一个人思想上不痛苦,大脑发生深刻的变化小,这个人就不会有大进步。

我跟雷军说,做金山的时候你肯定很痛苦,要不然不会出来,后来搞了小米。 雷军从金山出来后,就没那么痛苦了。进步都是痛苦给逼出来的。

痛苦的过程会让人清醒。比如,如果你的主业核心不够强,相当于你的城墙不够厚重,你在城外建再多的营寨也没用,城墙被破之前,城外的营寨早就被敌人烧掉了。我们当时觉得,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至少一座我们能长期坚守的城楼,不能同时搞一大堆业务,那是找死。

所以我们在转型的同时,出售了一些业务,比如56视频和糯米网。放到搜狐和百度手里,这些都是很好的业务,但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和精力去烧这两块业务,而是应该集中火力做大做强一个优质业务,就是互联网金融。

转型过程中我找雷军深聊过好几次,他建议我把手上的10亿美元都投出去,如果能翻个几倍,就成功了一半。 这个建议跟我想的一样。 目前我们在互联网金融投资领域的布局基本结束,就等着收获了。 我现在就希望老天爷对我们好点,让我们多一些回报。

从一年前开始,人人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从投资阶段进入自营阶段,我们做了自己的学生贷款“人人分期”。

未来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会独立分拆并上市。 目前我们正在跟国内一些大的金融机构谈资本上的合作。 我是个互联网老兵,老同志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吃过的亏多,和一般小年青比,风险意识强一些, 做金融业务这是必须的。

我现在的心态是慢慢做,不急。 起来别太快,要不然下去也可能快。 慢一点,这样也许更容易守住。 这次转型让我们花费了时间和钱,这是几亿美元和几年时间的教训。 但这个教训太值钱了,长期牢记在心,必将受益无穷,所以希望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_________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