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可以估值250亿美刀,那么微博呢?
写在前面: Snap强势崛起,微博依旧坚挺。社交公司们的表现让这个冬天变得不太冷。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看似无厘头的标题,你不会直观的发现两家公司之间最直接的关联点。但不能否定的是,对于Snap和微博而言,生活在Facebook与微信这样社交巨无霸的身边,一个高调宣布即将上市,一个在2016年迎来了自己的二次崛起,这背后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我看来,大致从两个方面去阐述。
首先是社交产品刺猬效应的凸显。
数据上看,Snapchat有超过 1.5 亿日活,2016年3亿多的营收,估值近 250 亿美金,成为2012年Facebook上市以来估值第二高的美国科技公司,被视作有成为下一个 Facebook 的潜力。虽然自身体量远不及Facebook,但从其高层拒绝“被Facebook诏安”的态度以及在“阅后即焚”之后推出视频、滤镜、自制表情等令人信服的产品创新上看, Snap的野心十足不小。
从产品本质上看,Snap尽管定义为一家社交公司,但事实上从起初最火爆的阅后即焚产品形态上而言,所要承担的社交功能并没有“那么重“,用户发布的大部分可以被销毁内容,从某种角度上规避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社交压力,这与Facebook的即时社交网络的产品定位是有明显区隔的。
微博和微信之间的较量也大抵如此。微信基于先天通讯用户的基础,通过熟人关系扩散所产生的网络效应无疑是一种“重的社交”。而微博则是公开的社交媒体,媒体性更强,用户相对于微信的使用感受,也是相对更“轻社交”。
这样的现象就类似于人际交往中的刺猬效应——刺猬在天冷时彼此要靠拢取暖,但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避免互相刺伤。 重关系的社交产品一定会带来所谓刺猬效应的心理排斥,而微博与Snap正是基于此在社交巨头的身边搭建起自身的产品壁垒。
其次是稀缺效应的养成。
人们都在讨论Snap的成功,图片社交、短视频社交、滤镜,包括吸引年轻用户的超强能力。这些功能我们可以在国内很多对标的公司,但在大洋彼岸,能够将如上功能集大成的应用则是凤毛麟角,Snap通过图片和视频社交的模式在目前来看是具有独特性的。也正是如此,有了独到的产品特性,帮助Snap实现了营收何年轻用户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支撑其高估值的核心因素。
随着曾喧闹一时的微博客市场竞争落幕,微博近年来的成长,也可以看到这些关键词的身影。和Snap一样,凭借自身的稀缺效应,树立了其在行业的地位。
最新2016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月活跃用户达到了3.13亿,日活用户1.39亿,总营收达到了2.127亿美金,年对年增长43%,利润也达到了7700万美金,年对年增长134%;值得一提的是,运营利润率达到了35%,这个数字上季度是31%,微博的利润率相对于平台型公司40%左右的标准可以说仍然具备想象空间。
在我看来,社交产品自然可以集大成,覆盖各色领域,但终归有各自维度的王者,任何社交产品形成了平台效应后,其最直接的“代名词”就是——垄断。 相信微信、微博、包括像陌陌、快手这样的公司,都试图专注于一个维度,形成自己的垄断。
基于社交关系的分发, 当下的微博正在成为各大内容聚合和传播的首选平台,而越来越多的内容又为微博带来更多的活跃用户,这正是稀缺效应所产生的实际能量。 这种内容的聚合和传播价值,目前看是无可替代的,而在微博上传播和火爆的成本也是最低的。任何人、任何事想火起来,微博都是一个首选的传播渠道,所有内容生产者都开始越来越重视微博平台的价值。
专注于内容聚合和传播,让微博收获了自身的稀缺性,正如短视频社交帮助Snap继阅后即焚后获得用户青睐一样。
前段时间微博CEO王高飞在一则关于Snap的微博下调侃评论道,最近微博股价表现优异,很可能是和Snap要IPO有关,一家估值250亿美金的社交公司上市带来的资本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华尔街的股票表现不会说谎,今年以来,微博股价已上涨超过30%,目前市值超过125亿美元,已经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第一股。
去年摩根大通曾发布报告指出,受到KOL经济,广告主预算向移动、社交、视频等领域迁移的影响,微博未来几年将继续吸引广告主预算。摩根大通将2017年6月的目标股价调高至74美元,按此计算届时微博市值将超过160亿美金。
微博DAU是几乎1.4亿,目前Snap的DAU是1.5亿,用户增速上也差不多,市场格局上微博在中国已经是独大,商业化能力得到了行业的认可,而Snap虽然成了气候,但依旧距离平台型公司尚有距离, 所以参考Snap的250亿美金,我相信当前微博125亿美金的市值无疑是被低估的。
那么说回来,Snap用照相机定义未来公司的样子,那么微博呢?广告公司?媒体公司?还是其它?或许一家内容公司的定义更符合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