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敌人吗?手机与VR相爱相杀的“友谊”
VR快成手机标配了!
上月,谷歌的一场“白日梦”(Daydream,专业安卓VR平台),点燃了手机界的燥热,三星、HTC、LG、小米、华为、中兴、华硕等多家手机厂商迅速入伙儿,华为更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将会在秋季推出支持Daydream的智能手机。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蚁视一个月内与三家手机厂商合作——一加、酷派、海信,深耕传统手机市场的VR定制。
VR还在发展初期,体验效果、盈利模式尚处在襁褓期,甚至要从手机行业寻求经验,然而手机厂商却争相入局,唯恐被落下,这是什么道理?
一、VR形态模糊:Mobile头盔占优势
简单来说,VR头盔分为三类,一类是PC头盔,以引爆VR行业的Oculus头盔为代表,Sony的PlayStation VR,和HTC/Valve的VIVE都属于此类;一类是Mobile头盔(头盔里插手机的那种),起源于Google的Cardboard;最后一类是一体机,形似把手机拆碎了放到戴在头上的盒子里。
其中,PC头盔主打游戏市场,但由于中国缺乏国外那样成熟的主机游戏市场,且价格虚高,购买头盔时还要配备一个价格更高昂的高性能PC,普及起来较慢,因此,PC头盔目前在国内主打2B市场。而第三类一体机,价格贵于第二种,体验却差于第一种,两个优势都不占据,定位有些尴尬。总的来说,第二类Moblie头盔性价比最高,且与手机捆绑销售,在市场还未打开的萌芽期,自然容易获得消费市场的注意。
研究机构IHS预测,2016年三大VR设备厂商(索尼PS VR、OculusRift、HTC Vive)的销量将超250万台,销售总额将达到11亿美元,到2020年销售总额将达到27亿美金,其中手机式VR头盔占64%。
这样看来,作为Moblie头盔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方,本来就拥有一定用户规模的手机厂商,亲自涉足VR市场,就不足为奇了。
手机厂商涉足VR行业,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独立研发,另一种是与VR创业公司合作,前者寥寥,以索尼为代表;后者居多,以三星与Oculus合作的Gear VR为代表。
然而,别忘了,索尼在发布VR产品前,已经经历了五年的探索期,且在那之前,索尼本身就有优秀的游戏基因。
1994年,电子产品巨头索尼发布了一个低调的“灰盒子”,它可以用来玩CD视频游戏,也即PlayStation原型。作为一个 “革命者”,它确立了一种行业标准,也让“索尼”变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视频游戏品牌。
在成立Magic Lab前,索尼就曾尝试开发一款名为PS Move的体感控制设备,与任天堂2006年发布的Wii Remote类似,却没有获得同样多的关注度。2010年开始,由于索尼制定了“10%时间项目”,允许员工将10%的工作时间用在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工作上,索尼计算机娱乐美国研发部门工程师杰夫•斯塔福德(Jeff Stafford)开始研究现实增强技术,并搭建网站收集信息。2011年,索尼外设部门负责人Crusoe Mao注意到了斯塔福德的研究,并建议他将研究重点转向虚拟现实。
然而,大多数手机厂商还是在2012年Oculus展示自己的虚拟现实产品后,才注意到这个领域;直到两年后,Facebook出价20亿美元收购这个小创业公司,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虚拟现实的趋势性意义。
而此时,虚拟现实相关的前沿技术大多掌握在中小创业团队,相关技术研发已经完成,而且还在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手机厂商纵使拥有雄厚的资金及强大的研发团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
因此,选择与现有虚拟现实硬件厂商合作,快速推出相关的虚拟现实设备,才能让手机厂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打开市场,实现差异化。
这也是为什么,联想乐檬手机选择与蚁视合作,推出与乐檬X3智能手机配套使用的乐檬蚁视VR眼镜,乐视与灵镜VR合作推出基于灵镜小白定制的LeVR COOL1,以及近来传统厂商的动作频频。
然而,VR本身的趋势并不能说明手机厂商的集体倒戈,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二、扎堆动机:扭转被动局面
VR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会在未来5-10年后会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的个人计算中心。
如果说这在几年前还只是危言耸听,那在这几年,这个预言已经有成真的趋势了。
由于成熟市场的增速持续放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上周三将2016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幅预期下调了接近一半,最新预期仅为3.1%。这一最新预期较之前的5.7%减少了2.6个百分点,此前的增速已从2014年的27.8%放缓至2015年的10.5%。
该公司表示,美国、西欧和中国等成熟大市场可能出现较低的个位数增长,而日本和加拿大的增幅也将分别萎缩至6.4%和6.9%。
一方面,手机红海加深,创新也触及天花板,在这个时候,纵使VR还不能说提升体验,但总归是个新鲜的噱头,与手机捆绑销售,对于出货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同样的,互联网和传统手机厂商的竞争,使得手机硬件溢价能力急剧下降,成熟的产业链也挡不住售价过低导致的亏损严重,而VR必然会带来新的增长点,使得手机厂商在短时间内获取利润和周转资金。
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市场的饱和,VR/AR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的个人计算中心似乎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
要知道,个人计算中心的大趋势就是更加便携、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
回顾一下历史便知,从PC时代以鼠标键盘为核心的输入,到手机时代以触摸和滑动为核心的交互方式,更加便携的同时也交互方式也更加直接。但后者依然存在屏幕过小、体验单一、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等诸多问题。
而VR/AR技术,可以使人机交互方式进一步延伸,变成语音和手势/动作识别,这比手机更符合人类的自然交互行为。当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必然会给手机带来一波颠覆式袭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新技术出现,并已经形成趋势的时候,不努力改变自己,就会被别人革掉自己的性命,胶卷巨头柯达的陨落就是一个例子。
1888年,乔治·伊斯曼使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摄影成为地球人喜欢的休闲方式,“柯达”也成为摄影的代名词。此后120多年,柯达公司曾经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摄影产品市场份额。然而,由于数码相机的崛起和胶片行业的衰落,柯达传统胶片业务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71%。最终在2012年,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16天后,柯达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一个讽刺的事实却是,全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就是由柯达的相机工程师Steve Sasson在1975年发明。然而,据他对《纽约时报》所描述,为了不让自己的发明冲击自己的核心产业,柯达公司高层拿着那台仅有1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原型对他说道:“这玩意儿很可爱,但你不要跟别人提起它。”
这种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式自杀行为,对后来者是个惨痛的教训。当VR出现时,有预见性的手机厂商必然会产生足够的危机感——与其未来被别人革了命,还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更何况,手机厂商联手VR创业公司,主动出击VR行业,不仅可以扭转被动局面,甚至还有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三、反客为主:手机厂商有优势
前文讲过,要让一家传统的手机厂商从头开始重新研发一款VR,除非像索尼一样早有准备,否则难以逾越VR的技术门槛,必然导致生产周期长、出货慢,不仅无法为自己带来增长点,反而会拖垮原有的核心业务。
而VR创业公司的介入,刚好可以弥补手机厂商的技术缺失,加之手机厂商的旧有优势,Mobile头盔迅速打开市场不是问题。
要知道,手机厂商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完整产业链和渠道优势。
一款品牌尚未形成的头盔,能卖几万个已经很不错了,几十万就相当夸张了,然而这对手机厂商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后者一旦火力全开,强大的渠道能力立马会显现出来。
举个例子,前年7月,三星与Oculus进行了双品牌合作,推出了虚拟现实手机头盔Gear VR,使得三星手机产品与iPhone等设备间实现了“差异化”,对三星手机的市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手机销量较上一年增长了将近42%。
无独有偶,去年十一月份,联想和蚁视也采用了同样的双品牌战略,开创了中国传统手机厂商与VR厂商合作的先例。联想借助蚁视在VR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自己的硬件产品,同时,蚁视也借助联想庞大的销售渠道,迅速将手机用户转化为VR用户,加速推动虚拟现实大众化的步伐,也巩固了其在国内虚拟现实行业的地位。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销量已突破50万台。
这种深度定制,不仅仅是手机预装VR APP、简化用户上手难度那么简单,从系统底层进行的优化也解决了手机与VR不适配等行业发展初期的普遍问题,较之孤军奋战,有着极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游戏行业,游戏开发商与渠道运营商之间的收益比为5:5或者4:6,也就是说,渠道运营商的收益甚至会超过产品开发商。VR厂商想要彻底打开市场,营销渠道不可忽视,而手机作为最为广泛的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移动电商平台。手机厂商做VR拥有绝佳的渠道运营优势。
在这样的诱惑下,今年五月份,一加手机、海信手机也陆续牵手蚁视,进军VR市场。
5月24日,一加手机CEO刘作虎在微博曝出一张一加VR眼镜的照片,公布了一加将在最近推出VR眼镜的消息,图片可以看出一加VR头盔有着很明显的一加黑白元素设计风格,显示有蚁视ANTVR和一加两个LOGO。而根据外媒报道,印证了此次一加VR眼镜的合作伙伴为蚁视。5月28日,海信在钨丝智能科技节上正式展出了与蚁视合作的VR产品——海信蚁视VR眼镜。
在不远的未来,绝大多数头盔或许都将走手机的销售渠道,将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下实体店增强用户体验,配之以线上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同时拓展两者的销量。这样一举双得,传统手机厂商配合VR创业公司进入VR领域,也是必然趋势,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当大势已去,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手机厂商,而是早已顽固不化的行业本身。而不被永远留在历史中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被VR取代之前,进入VR领域,甚至与“敌”共舞,在自我颠覆中浴火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