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G、3G到4G,联通的决策为何始终纠结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By林紫玉—紫金山

国庆快乐,扒扒往事。

在运营商大佬中收获最多好评的王晓初,在8月执掌联通后的第一个大招,符合“粉丝们”的猜测:做大做强基础网。但没有料到的是,王晓初直接提出停止3G扩容投资、全力投入4G,强化公众对联通4G感知。随后,联通集团正式发布了这一战略。

今年年2月至今,联通累计流失用户1.1亿多,而电信移动都在保持正向增长,移动4G用户更达2.26亿户,与联通移动用户2.87亿户相差不多,联通在3G上积累的制式优势,已荡然无存。

所以说,王晓初的这个决策,是市场与竞争发展的必然,也是与其性格相符的果断。

然而不能据此批判前任决策失误。如果回到2012年底,三大运营商开始做4G决策的那个时刻,王晓初也很难就做出放弃3G的决定,那时影响决策的因素,并不像现在如此危机分明。

2012年底,按照惯例,联通在发牌前一年成立4G办公室,进行决策准备,包括网络、市场、客服等各个方面。

曾在这个办公室工作过的、紫金山欣赏的一位段子手吕斯基回忆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意见和声音中摇摆不定。

联通当时拿了一手3G好牌,(但是没想到对手移动玩命、电信需求强烈,4G进程比预想的快很多。)加上拿到了高频TDD牌照,根据测算基本4个TDD基站效能才相当于1个FDD,当时在固网、3G的投资还很大,加上对移动TDL掉以轻心,所以内部很多声音认为3G还是可以打。

但此时市场部门发现,美国市场已经有了血淋淋的先例,AT&T舍不得WCDMA,试图以3G+对抗舍CDMA上4G的VERIZON,结果惨烈,AT&T只好又重新追赶。

但是联通决心还是赌一把,理想战胜了现实,这其中起了关键因素的是来自网建部门的建议。自古就怀着一张好网情怀的网建部门,投入了大量心血要打造一张质量过硬的3G网。他们打了包票,说4G肯定没有那么快,网络优势起码能撑一年多,HSDPA加载波聚合等能抗住4G,所以终端等也没有去做。

吕斯基回忆说,从4G决策起,联通就没正式考虑过TDD,最后只是象征性的建设了1万多个基站,并判断FDD牌照是三年后发,继续在3G路上拔足狂奔。

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这段纠结的历程,和联通从2G到3G是一样样的。

2008年3G牌照发放前,3G办公室陷入了:是完全放弃2G,全力做3G,还是一起搞的纠结中。不知道是悲伤还是喜,段子手吕斯基同样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吕斯基回忆说,3G上马后,流量效应还很不明显,多数地方还要靠2G业务完成指标,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很多地方还在做2G扩容。

因此,要联通放弃已经有上千亿投资的2G资产,全面转为一个全新的、还没有完全看清发展方向的网络,这对决策者来说,尤其是在国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整体来看,联通在3G上的策略也有些失误,把3G业务在中高端市场封闭的太久,却没有完全替换掉用户手中移动的号码。同时也失去了把大量2G用户转化为3G的最佳时机。

直到11年,是个重大转折,3G达到20%渗透率,流量业务慢慢显示威力。那一年之后,联通才大规模推出了低端套餐,也允许老用户升级到3G。

悲催的是,仅隔了一年,4G来了。在3G上压抑许久的中移动,让4G迅速变成全民狂欢,而非联通开始设想的那么缓慢。

所以,王晓初是做出了一个在当今条件下的正确决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艰难。

不过,这个决定尚未彻底根治联通内部决策机制的问题。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性利益格局、执行力等,让联通内部体系较为松散,很难形成统一意见。正像这两段关于3G、4G方向的争论,其实是不同部门、省公司之间的复杂博弈。

王晓初在电信未能以铁腕彻底摧垮城邦,推行集约化等改革措施,到了联通,他要面临的环境要更为复杂。

“如果王晓初能够联通的整体整合,增强控制力,统一内部思想,然后用好水平最高的人,联通大有可为。”一位内部人士说。

这位人士认为,联通真正要做的,一方面是高调的4G,另一方面是现网的利用。一味打投入,对联通是不合适的,稳扎稳打,以流量用户为建设依据,先城区、后乡镇,逐步替换,才是正途。

毕竟,联通已经是一个负债率高达79%的公司。

祝福联通,就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