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祥:168亿也救不了乐视 我们对贾跃亭太苛刻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潘海祥:168亿也救不了乐视 我们对贾跃亭太苛刻了

潘海祥:168亿也救不了乐视 我们对贾跃亭太苛刻了

1月16日,停牌已久的乐视网终于借着168亿战略融资的东风复牌,然而股价高开低走后留下的却是一个跌停,资本市场用过山车式的玩笑让贾跃亭变成了“假跃停”,耗资150亿大手笔投资乐视的融创中国更是暴跌8%,成了“重创中国”,同时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也再次发文,质疑乐视集团此次融资并没有解决其根本问题,表示乐视的致命“命门”,是疯狂的关联交易。

其实,乐视的命门究竟是什么我并不关注,是关联交易还是生态协同我也不想讨论更多,我只是觉得可惜和疑问,为何中国的部分媒体对中国的企业家如此苛刻,我很赞同资深媒体人信海光所说的一句话:

乐视拿了150亿的时候写批评文章还是没问题的。但如非确凿无疑罪大恶极,媒体尽量不要在企业命悬一线的时候下手。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人在拿着乐视的财务数据说其背后是虚假繁荣,但解释这种虚假现象的文章却无一不是在引用乐视的种种数据,如果x本身就是错的,那方程还有意义吗?如此推导出来的结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逻辑不对,数据越多就越是累赘。

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集团的复杂程度,远不是几组数字和一两个类比就能够论证出结果的,有时候判断一个企业家是在套利还是在做事,看人和产品反而比看数字更加直接有效。

早在两年前乐视刚刚推出超级电视一年的时候,某上市公司副总裁就跟我说乐视未来必有大成,我问为什么?他说凡是他所能接触到的最顶尖的人才,都在往乐视跑。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有些企业家就是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总是能够在想做大事的时候吸引到关键人才,很明显贾跃亭就是这种人。

即便贾跃亭是一个超级大忽悠,梁军、冯幸、张昭、雷振剑和丁磊也不会是傻瓜,花一个月时间尽调的孙宏斌也不会比那些纸上谈兵的评论家不懂乐视。

这些对顶尖人才和投资者吸引的魅力,真不是靠华丽的PPT和洗脑的slogan就能够做到的。

再说产品,在影视剧盗版横行的2008年,最先开始大量购买正版版权内容的视频网站,是并不知名的乐视网;在传统电视行业夕阳西下的2013年,最先开始尝试智能电视并重新激活行业的电视厂商,是毫无经验的乐视电视;在国内多家企业宣布要做电动汽车却并没有具体进展的2015年,最先搭建起顶尖汽车人才班子并在2017年CES现场展示无人驾驶电动车的汽车厂商,是乐视汽车(FF)。

潘海祥:168亿也救不了乐视 我们对贾跃亭太苛刻了

我们可以不赞同贾跃亭动不动就“颠覆”、有事没事就“窒息”的蒙眼狂奔,也可以批判贾跃亭肆意挪动各业务之间资金的做法,甚至可以嘲笑贾跃亭这种以小博大的想法近乎荒唐,但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反驳的是,每一次融资的所有资金,贾跃亭都用在了各个业务线的人和产品上。

如果不考虑所谓的质押率是否合理,单论这份押上全部身家的勇气,敢问是多少这一代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精神呢?我也是创业者,我自知我做不到,IT耳朵至今也没有做到行业最前列的位置,也许就是因为我还没有做到所谓的“All in”。

我承认,我没有做过一个月的乐视尽调,我也没有运用过任何大数据的方法分析推敲,我所有对于乐视这个奇怪“生态”的认知都源自于发布会、采访和圈内人士的言谈观察,我相信我不会比孙宏斌和众多分析师更懂乐视。

对于乐视的看法,每一个观点都有他自己的依据和理由,每一种说法也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和自由,而我既然无法作为历史的建设者,那我也就不想作为历史的评论者。毕竟如果168亿也救不了乐视的话,我更无能为力。我只能做一个观察者和一个记录者,如果有一天乐视倒了,我会感叹我们曾经对贾跃亭是不是有些苛刻了,我们在崇尚创新的同时是否错过了什么和错失了什么。

说真的,我们这个国家哪儿都好,就是评论者太多,建设者太少!

(本文作者为IT耳朵创始人潘海祥,独家首发IT耳朵,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打赏

乐视ceo贾跃亭乐视董事长贾跃亭乐视融资168亿乐视总裁贾跃亭乐视贾跃亭演讲乐视贾跃亭微博乐视电视怎么样乐视168亿乐视网贾跃亭168亿乐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