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肆虐横行 谁是真正的元凶?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电信诈骗肆虐横行 谁是真正的元凶?

山东女孩徐玉玉被骗光9900元学费后昏厥离世,这一事件再次将电信诈骗置于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余波未平,一波再起,清华大学一老师被诈骗1760万。在一次又一次的整顿后,电话诈骗仍然肆虐横行,这让很多人心存质疑:谁才是电信诈骗的元凶,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诈骗犯难以落网?

低成本让电信诈骗泛滥

当下泛滥的电信诈骗,本质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借助互联网或电话套取支付密码的做法。具体来说,一起电信诈骗事件,需要获取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等关键信息。在隐私意识薄弱的国内,获取消费者的关键信息成本并不高,这可以说是电信诈骗泛滥的温床。

在《南方都市报》关于电信诈骗的一篇深入调查稿件中,获取一条大学生数据的成本大约在2元,买一张诈骗所用的虚拟运营商手机号码大约需要3元的成本。也就是说,只要5元的成本就能实施一次诈骗,一旦成功,至少有几百倍以上的收益。在一些渠道,贩卖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信息的人比比皆是,成本更加低廉,一条消费者的所有核心信息可能只需要几毛钱。

不可否认,电信诈骗有一定的失败机率。可是,很多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并不强,这是电信诈骗事件的成功率一直很高。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电信诈骗团伙已经实现了“流水化”作业:从获取消费者的敏感信息,到实施诈骗并将赃款洗白……

低廉的作案成本,加上并不需要高明的手法,这是近几年电信诈骗越来越泛滥的深层次诱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诈骗是无法封杀的。太多的漏洞,成为了电信诈骗泛滥的又一个帮凶。

漏洞是电信诈骗泛滥的帮凶

从技术层面来讲,单纯获取了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这些核心信息,并不足以完成诈骗。而现在很多电信诈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功率,银行、运营商、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存在的漏洞,是电话诈骗泛滥的帮凶。

以最常见的银行卡诈骗来说,很多消费者都开通了快捷支付,诈骗者在获得了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和银行卡号这三项信息后,只需要获取手机验证码就能将银行卡的钱转走。通常情况下,诈骗者会通过购买的虚假手机号码,给消费者打电话,诱套出消费者手机上收到的快捷支付验证,最终完成诈骗。在这样一个诈骗案件中,如果诈骗者使用的手机号码经过了实名验证;如果支付宝微信的快捷支付,加入了绑定手机的功能;如果快捷支付有更安全的验证手段……这些漏洞如果不存在,电信诈骗同样是不会成功的。

遗憾的是,电信运营商的实名制喊了很多年,至今仍有大量的手机号并没有实名验证,尤其是170号段的虚拟运营商。自2013年虚拟运营商牌照下发起,先后有40多家企业拿到了虚拟运营商的牌照。与传统的三大运营商相比,虚拟运营商的实名通常是一张照片或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完成。在信息泄漏泛滥的今天,虚拟运营商的这种实名登记模式无缝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

除了实名制的漏洞外,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味的简化支付流程,忽略了一些安全流程。在传统银行的手机网银客户端中,都会对本机进行识别,一旦用户在其他手机端登录,需要认证。而支付宝和微信这些贴着互联网标签的第三方支付,并没有相应的安全举措,这同样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用户薄弱的安全意识,也是电信诈骗成功的又一个安全漏洞。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银行验证短信的重要性,更不懂得保护银行卡信息和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毋庸置疑,运营商、第三方支付、银行和消费者等多个环节的漏洞,都是电信诈骗横行的帮凶。

归根结底,电信诈骗横行,并非是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和消费者哪一方的责任。多年来,运营商的陈旧机制,银行固守的安全规则,第三方支付过度追求便捷的心态,消费者对安全意识的疏失,这让电信诈骗屡屡成功。所以,电信诈骗的真正元凶,并非哪一方,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问题。

======================================================================

贾敬华:互联网业内知名人士,著名IT评论家。微信公众帐号:jiawebjn

随意打赏

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告破台湾电信诈骗打击电信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诈骗横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