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新能源车企该抬头看看
中国汽车产业的版图上,新能源汽车一直都是被国家、企业以及市场寄予厚望的领域。它不仅承载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弯道超车、追赶国际老牌车企的希望,也是一种对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环境和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双重使命之下,国内发展自主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理应抬起头来,用国际化的视野看世界。
然而,某些国内的汽车品牌在发展自主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却始终带着传统燃油车的红海竞争思维,一味只追求“卖车挣钱”,甚至不惜手段打击市场上其它品牌,其中折射的正是它们缺乏共同把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起做大、做强的大局观。结果往往就是,不仅加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疑虑,影响其购买信心,而且严重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长和发展。
更有甚者,则是利用地方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试图关起门来当“土皇帝”。例如上汽就把当地政府对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利用到了极致,并享有几乎为它“量身定制”的补贴标准,用尽手段挤压其它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当地的正当竞争。
平心而论,作为顶尖的汽车企业,上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放在全球也是不乏竞争力的,这时候理应与同行们联手做好市场开拓和消费理念的普及,彰显一个国内领先自主车企应有的商业使命和社会责任。然而,过度依赖地方政府提供的“摇篮”、“奶瓶”,反而严重局限了这种可能性。
从短期来看,这个“摇篮”、“奶瓶”确实是为上汽新能源汽车带来利好机遇。今年4月,上汽荣威E550在“众星捧月”之下总算首次登上了其细分市场的销量榜首,着实令这个品牌由上到下都自嗨了一把。但是,这个成绩即便再出色、上汽花再多的资源来鼓吹这一销量,也难以掩盖背后“99%的车都卖在上海”这一尴尬事实——出了上海,上汽荣威E550仅300辆的销量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倘若每家车企都像上汽这样,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远发展显然是百害而无利。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和蛋糕更大,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能仅仅站在地方主义的狭窄角度出发,它更应该是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战略的推广。因此,与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起舞、过招,才是中国品牌成长与发展的志向所在。如果上汽还像现在这样当娇生惯养的“小皇帝”,真能长成好学生、好孩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毕竟,古往今来,被宠坏了的“巨婴”可不是少数!
当然,并不是所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都是这样。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比亚迪。无可否认,和所有国内新能源车企一样,比亚迪赶上了发展好时机。但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毅然爬出摇篮、放下奶瓶,跌跌撞撞但又坚决果断地学会了用自己的力量走路,迈足更广阔的世界。
从最新的市场数据来看,今年4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0703辆,比亚迪的市场份额高达到36.7%——每卖出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挂着比亚迪的LOGO;
除了精耕国内市场之外,比亚迪在海外的表现也令人振奋。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抢滩登陆、开拓全球新能源市场,与国际巨头在没有政策倾斜的战场上掰手腕。而在201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6.1万辆,连习大大访问伦敦,都专门兴致勃勃地登上比亚迪出口的电动大巴参观体验。
看到这里,谁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有的“姿势水平”,已经不言自明。诚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倾斜力度可谓诚意拳拳,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是意在推动本地自主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于公于私这些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笔者觉得,“做一锤子买卖”的商人终究不是新能源车企们的最佳选择,借国家、地方提供的发展东风,共同把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强做大,甚至扬帆出海、把民族车企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品牌,这才是中国汽车品牌的真正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