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拜年越来越急不可耐?
微信发布《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报告显示,除夕至初五,微信春节红包收发数达到了460亿个,同比去年增长43.3%。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从零点到24点,微信用户共收发红包142亿个。
2016年2月13日,微信公布了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初五)的红包整体数据,微信红包春节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2016年除夕夜,微信红包总量达49.8亿个。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2017年春节黄金周,微信红包发送数量比去年春节增加了139亿次(460-321),而除夕这一天增加的数量是92.2亿次(142-49.8),而其他的五天仅仅增加了46.8亿次。
我们用一个公式来算一下,46.8/(321-49.8)=17.2%,也就是说,2017年的春节初一到初五,及时按照微信官方提供的数据,其收发红包的数量也仅仅增长了17.2%。这个数字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差不多相当。
或者说,现在人们使用微信红包的时间比以前更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了除夕这一天。与我们的感受也相似,大多数用微信拜年的段子也都是集中在大年三十,到了初一,基本拜年的发送都消失了。
在电话拜年的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要在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之后再打个电话拜年,或者,大多数的拜年都会在初一的上午来进行。在短信拜年的时代,短信最疯狂的是大年三十零点之后那一个小时,以及初一上午八九点钟。
按照中国传统,年三十家家团圆,最好不要拜年;更重要的是,除夕,除旧之意,当然不适合拜年。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按照习俗,一般的人家,初一不出门,在家吃饺子,是取团团圆圆的意思,也是等待着晚辈过来拜年;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是娘家人聚会的日子;初三会亲家,姑姨叔舅之间的串亲拜访也开始了,初四初五会朋友。由此可见,我们的拜年越来越急了。
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虽然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短,联系更方便,但即便是拜年这样的形式也逐渐成了套路,应付了事。很多人会以提前拜年的名义把真正应该用来拜年的初一用来做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不承认,但潜意识是如此。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春节过年都成了所谓的“黄金周”,年味淡了,但旅游的目的性却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春节假期外出,甚至是到国外去潇洒,除夕夜在家里渡过然后就出发,所以,这费时费力的拜年就改到提前一天来完成了。
同样,在短信拜年时代,虽然段子流行,但总还是有人会改上几句,至少要把自己的姓名加上,还有人会自己写几句诗词或吉利话。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微信上的拜年,基本是千篇一律的网络段子,确实看着吉祥,却没有多少心动的感觉。我们没有统计过,有多少人到现在也没有打开微信信息里的小红点,因为,看到第一个字就已经知道全文。很多人用微信拜年,只是告诉对方,你还在我的通信录里,或者借此检验一下,自己是否还在对方的通信录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