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一场似是而非的幻梦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随着『余额宝』被普及以来,各行各业都开始打造自己的金融概念。在国民消费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房地产金融,自然也未能免俗。房地产网站在2014年以后,携门户媒体转型三级市场直销代理的行业态势,更是一举把互联网房地产金融这个概念再度炒热。凭借广告媒体盈利的房地产网站,商业模式已经进入生态末期,对于从未染指的房产电商交易领域、以及嫁接上互联网金融后的二次起飞自然翘首以待。在此前提之下,几乎所有的房地产网站,都开始轰轰烈烈的推出自己的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服务。
金融对所有行业而言,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服务,个人房贷可谓首当其冲。在房地产网站看来,既然已经介入了房产成交,在整个流程中,加入金融服务,是雁过拔毛的事情。而利益链条之下,资金底层仍然回流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从监管意义上来说,毫无政策风险。用户在购房环节,对房贷是刚性需求,通过直接的业务端选择贷款机构,几乎不会遇到任何阻力,反而提供了一站式购房的极大便利。这个产品逻辑,可谓天衣无缝。
在此基础之上,以搜房、搜狐焦点、新浪乐居为首的传统房地产网站纷纷推出各自的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服务。目标直指房地产金融。而像平安好房等新兴的房地产网站,更是在上线之初,就以『好房宝』等产品吸引用户,再将个贷服务作为业务环节的关键节点,力图用金融手段在房地产网站中开辟一片自己的天空。
然而,所有丰满的理想背后,都有极为骨感的现实。
互联网房地产金融,这个隔空出世的概念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注定跟互联网脱不开干系,房地产概念,也正只是『互联网金融』中一个特殊的子集。对于房地产网站而言,金融服务嫁接互联网房地产概念,这几乎是一个为了开拓业务而生造出来的概念。而在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内,赖以为生的两项基础,却是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完全不具备的。
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都具备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以移动端为用户入口,第二,以大数据为业务基础。
以移动端为用户入口,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在传统的金融服务种,银证保三类渠道几乎做到了完全的用户购买渠道垄断。金融产品本身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服务,除了息差以外,用户唯一关注的点只有售卖场景。把互联网金融称作互联网场景金融,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只要你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出现,相关金融产品的成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余额宝为例,用户正是因为经常网上购物,在支付宝账户中存有网上购物的交易结余,在这个场景种,推出帮用户获利的『余额宝』产品,当然会立刻成交。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后,基于LBS的场景化推送成为金融产品当仁不让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以移动端作为用户入口的原因。在各种场景中,手机是用户进入成交的最短路径,在买房这样的场景中,自然也不例外。 而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房地产网站,用户并不把手机作为唯一的入口,甚至连基本入口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用户购房的一般路径是,通过上网查询相关楼盘信息,接着获取售楼信息联系看房,最后线下看房直至成交。房地产网站在整个过程中,只作为潜在购房者的信息搜索平台,进入交易,是因为正好在交易过程中,房地产网站取代了渠道商或者开发商,直接获客看楼,最终将购房者导入自身体系内提供的房产金融服务。但这整个流程走完,移动端并不是一个用户的天然入口,甚至根本可有可无。对用户而言,最为重要的信息获取环节,在第一个阶段就完成了,只是常规的信息查询服务即可满足,跟移动端相去甚远。
而以大数据作为另外一个基础,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则更加薄弱。大数据在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传统企业的水电煤。以用户进入房产网站所吐露的个人特征数据而言,质和量都无法获得保证。房地产网站在用户的购房流程中,除了常规的个人信息外,几乎无法通过任何手段对用户进行互联网特征画像,坦白的说,线下购房和线上购房的用户,房地产网站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倾向性的识别。而如同前文所述,移动端也并没有成为稳定的用户入口。在这两个前提下,要做大数据,对房地产网站可谓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的大帽子并没有改变房地产网站金融业务的本质。
在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逻辑里,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完美的诠释。以支付宝为例,用户在支付宝购物,是一个多次发生的高频行为。随着用户购买次数的累计,淘宝可以了解到该用户近期的购买重点,例如用户大量购买尿布、童装,可以判断用户家是刚添了小孩。同时,通过用户的客单价、退货率、购买频次,也能够轻易的识别出用户的收入阶层、品牌倾向等等细节。这一切的数据,描绘出了用户作为一个淘宝用户的特征,随之而言,支付宝可以对用户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开通『花呗』、『借呗』等信贷服务并给出对用户需求满足、又能降低自身风险的借贷额度。而且用户要开通这些服务,也只需要打开手机『支付宝APP』,几次点击就可完成放款、授信。整个业务流程走下来,可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逻辑的完美诠释。
而在房地产业务流程中,互联网只是引流渠道之一,甚至还不是最大的那个。 用户也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对网站产生任何依赖。房地产网站提供的金融服务,无法在用户购房前就自动完成评估,也无法加快放款或者根据用户的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优惠。它所提供的,是与线下无差别的借贷评估流程。购房本身流程是个周期长频次短的行为,用户完成购房以后就迅速在平台消失,不会留下任何参考数据供金融业务后期使用,大数据一说,聊胜于无。任何金融业务本身,又极其依赖大数据去进行运营、改善,真正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数据的夹缝中,缺少数据支持,效率只低不高,要谈反哺业务进化,如同水中捞月。
事实上,房地产代理商在这场金融业务战争中获益颇多,甚至一举扭转了局势。 所有的购房环节,最终仍然要走到线下,而这本来就是房地产代理商的优势所在。任何一个售楼处,都有房地产代理商驻扎,他们对潜在客户成交的把握,与房地产网站相比,可谓大学生与小学生比赛奥林匹克。而代理销售,本来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更多的销售人员驻扎,才会换来业务量的提升。房地产网站在整个购房流程中,占据了用户的第一道入口,却始终没能改变业务模式,用户总要走到线下。而线下入口,又是一道新的业务屏障,这也是网站只能成为房产销售渠道之一说法的由来。在业务模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用更多的人力资源与房地产代理商争夺成交,这是房地产网站不得不做的,却也是他们根本不擅长的。
落实到金融业务环节,仍然是同样的逻辑。 没有大数据的支持,网站无法提供比房地产代理商、甚至二手房中介更好的金融产品,用户面临的选择仍然是同等的利率条件、同等的风控条件、同等的放款速度 ——一言概之,选谁都是选,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并没有给用户比线下渠道更优惠的条件和玩法。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无所谓因为某项特定的优惠条件,选择一定要从房产网站渠道进行成交。所有事情的本质,又回到了起点,变成了业务网点人力资源的斗争。
现在还觉得互联网房地产金融这概念高大上吗?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强说』
『强说』是专注于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的个人自媒体,虎嗅专栏作者,百度百家,搜狐IT受邀作者。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关注我们并提出您的意见。如果您需要我们的帮助,请关注并联系『强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