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请来小鲜肉票房还是扑街 16年电影公司一片亏损
导读:2016年,华谊兄弟实现营业收入35.03亿元,同比下降9.55%;实现净利润8.08亿元,同比下降17.21%。而这也是华谊上市8年以来,出现的首次净利润负增长。
小编注:小鲜肉片酬过亿,那到底会带来多少票房?电影市场的萎靡、电影公司的亏损是小鲜肉能够拯救得了?电影到底是颜值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2015年,电影产业大爆发,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刷新了我国电影票房的记录,这也成了企业转型扩张的一条出路。同时,互联网企业开始蠢蠢欲动,成立电影公司,其中包括腾讯成立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聚美优品成立的聚美影视,小米成立的小米影业。
然而,电影市场在2015年达到一个巅峰值时,画风却是直转之下,2016年电影票房一路唱衰。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相比2015年48.7%的增速,不值得一提。
再加上进入这个行业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越来越多,而市场的蛋糕在这一年里只是增加了16.43亿元,抢食者却不计其数。因此,从最近电影公司陆续发布的2016年年报来看,去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6年,华谊兄弟实现营业收入35.03亿元,同比下降9.55%;实现净利润8.08亿元,同比下降17.21%。而这也是华谊上市8年以来,出现的首次净利润负增长。而华谊兄弟的影视娱乐板块中,实现收入25.62亿元,同比下滑9.56%。此外,华谊兄弟在今年1季度预计亏损6300万元至6800万元。
同样,阿里、暴风等在影视板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阿里巴巴影业集团2016年年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243%;全年净利润亏损9.59亿元。暴风集团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6.47亿元,同比增长152.62%;净利润为5281.17万元,同比下降69.53%。据暴风方面表示,寄予厚望的影视业务,自从收购稻草熊影业失败后,便处于停滞状态。
业内将2016年称之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之年,这样一个明显的滑坡、市场的失守,首先是与影片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的。2016年,我国对电影的审查逐渐放宽,取消了“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等10项行政审批。从而,电影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制作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电影市场进入的门槛低,影片的质量却没有跟上。
在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电影市场的同时,资本作为市场的推手,对票房却没有起到大的作用,这与中国电影的环境有关。电影公司太过注重营销、噱头的话题,而忽略了影片的本身的质量。通过重金押注演员身上,用80%的总成本去请小鲜肉,压缩电影制作的费用,影片的质量却不敢恭维,而这其实是与观众的意愿相违背的,我们从2016年的暑期档就可以看出来。
在2016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十分惨淡,仅为124亿元。其中,电影有不少是小鲜肉主演的,如《致青春》、《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等影片。然而,整个暑期档电影的评分在五分左右,被观众认为是缺乏诚意之作。
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未来电影市场必定是内容为王,这样,资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而不是靠小鲜肉来炒作。2016年,电影市场萎靡,影视公司净利润增长下滑,除影片自身质量外,还在于影视行业本身风险高,电影票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影视风控蓝皮书2016》中,2015年拍摄完成的近700部电影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作品能够进入公开发行渠道,真正创造票房业绩的作品不足1/3。而华谊兄弟在2016年花费6000万美元投资制作的电影《摇滚藏獒》,最终票房仅为3964万元,亏损将近4个亿。
此外,“票补”也是电影市场的一大杀手。阿里影业2016年全年亏损9.59亿元,主要原因在于阿里对“淘票票”的推广支出。电影的一般票价是30至80元,而我们从在线售票平台能够购买到19.9元、9.9元的电影票,这其中的差价便是在线售票平台与制片方掏的腰包。
而票补对于电影市场来说是弊大于利的。首先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出于吸引更多人观看电影的目的,自掏腰包进行补贴,表面上,票房数据好看,其实都是泡沫,对影视公司实际收入的增长没有多大用处。对于电影院来说,短期内由于票补,观影人数增加,利润增长。长期下来,观众会形成一种意识,认为基本价的电影票太贵,而放弃购买。显然,票补的最大受益者是在线购票平台,在线购票平台通过票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 众筹 之家微信公众号(ID:zczh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