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前天有个小伙伴在分答上问我,对于大学生知识付费平台的看法;恰好我昨晚接受在行上的一个约见时,又被问到了这个话题,今天特写文,聊聊我对大学生知识付费类产品的看法。

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首先,我个人觉得当下知识分享类产品存在不小的泡沫,比如出现了诸多为了捞金但无实质分享内涵的老师,他们甚至放弃了原有工作领域,成为了一名职业讲师,不知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在原有的职业道路上发展的并不顺利,那又 凭什么来分享所谓的行业经验 呢?

其次是对碎片化学习的过于推崇,似乎传统的中学、大学教育都失去了意义,不知道有多少人反思过,一次线上微课听完后,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在的收获?如果只是自己感觉上,学习了,充实了,愉悦了,那不过是 精神自慰 而已。

但关于知识付费类产品,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成功经历了市场上的检验,确实有极大的存在价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我个人也依赖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关于整个内容付费市场,目前的趋势是更 加偏向于专家意见化,专注不同的小众人群 。所以那些想抓一波机会,滥竽充数,进来混知名度,捞金的“专家”就不用再想了,根据《爆款》一书提出的观点,当信息量越大时,头部的权重将越高,这类人终将成为炮灰。而头部人群,则是那些无意间已经准备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各领域里通过长期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展现,方才拥有内容输出能力,而未来追逐他们的人将越来越多。

而展现方式,则分为两种分别以得到和喜马拉雅为代表,得到好比精品店,专栏内容有限,但都是精挑细选的;喜马拉雅好比淘宝,内容聚集的多,用户总能找到需要的。但同样的演变路径则是, 慢慢向培训化转变,也就是利用碎片的时间,但进行的是系统化的学习 。在内容讲解之后,附加答疑、讨论、习题等,这也是下阶段社群的一个爆发点。

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回到大学生身上,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需求必定存在 ,得到上有不少用户都是在校学生,而喜马拉雅从早期开始就有专门的校园团队,在知识付费栏目出现之前,切入点是各高校的广播台,拓展了一大批大学生用户。

每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都会存在很多的困惑,大体上分为两类, 生涯规划和技能学习 。生涯规划,比如要不要加入学生组织、要不要继续读研、自己学的这个专业是否好就业、创业到底是不是好选择、想要出国留学应该如何准备等。而技能学习,则是以围绕本专业或职场岗位需求相关的,比如学习写文案,学习运营新媒体、学习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学习UI设计等等。他们极度渴望成长,但是又缺乏这方面相关的内容辅导。

于是不少创业者,想以此需求为创业方向,打造一个大学生的专属知识分享平台,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点,这个平台的核心壁垒是什么?难道是专注吗?

在QQ、微信、微博等巨头产品的占领下,近几年大学生社交产品,诸多人尝试一直没有突破,我当年运营超级课程表的时候,产品日活到了300余万,也无法向大学生社交方向顺利转型,在产品内认识后,三句话以内就会提到,我们加个QQ吧。

近几年从校园走出的最成功的产品——饿了么,如果其专注的仅做大学生市场,不断的优化,提高专注度,我想早就不会有今天了,不是死掉,就是被兼并掉,怎么可能会获得如今外卖市场的半壁江山。当下外卖市场的大盘,校园外卖只有六分之一左右,并且客单价、配送都远低于白领市场,难以取得很好的盈利。

同样的去年最火的共享单车这一波,ofo如果不走出校园,怎么可能有跟摩拜分庭抗礼的今天?重线下的产品都是如此,纯线上产品,如果受到同类校外产品的竞争,校园市场基本是无险可收。

举出这三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点,专注不能构成大学生专属知识分享平台的壁垒,另外就是分享者,师资这块了,我在上文有提到,头部效应将会不断放大,对于经济学的大学生来说,与其听一个普通老师的线上经济课,我为何不去听北大薛兆丰教授的专栏呢?对于职业困惑迷茫的学生来说,与其听一个所谓职场达人的分享,我为何不去看看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的分享呢?

而除了专栏学习外,有些人瞄准了类似在行、分答这样的约见、提问平台,那么作为一名学生而言,同样是付费,为何不去在行上约人呢,去分答上提问呢?说到这里有分享几个有趣的现象,我到北京后,在行上的约见,相比以前大多都是创业者、职场人士,现在有一半都是在校大学生,主要为清华、北大、北邮的学生,可见学生已经在使用这样的平台。在行已经拥有了8000余名入驻行家,那作为一个专属大学生的分享平台,吸引其转移阵地的地方,又在何处呢?

大学生专属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存活空间吗?

当然我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完全说这个项目完全不可去做,只是对于在兴头上的创业者而言,还是要泼泼冷水的,你是否想清楚了这些问题。而这个项目有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在我看来就是 社群的价值

社交网络的两个主要功能,分别是强关系引发行动,弱关系传递信息,学习这件事情,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和谁一起学。同样是学习一个专栏,面临一个困惑,学生和职场人士是不同的,比如工作这件事,学生想的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职场人士想的则更多是如何跳槽。如果把相同的一群人聚集起来,共同学习,才互相之间有交流的语言,能够在学习上事半功倍,并且加强了后续交流的延伸空间。

另外大学生的社群,还非常有利于线下落地。这也与近半年火的一个产品小密圈不谋而合,互联网来临使社会又回到了部落化时代,形成一些紧密稳定的小圈子。

以上为我个人对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些看法,目前市场有些浮躁,但整体上还是非常看好的;另外关于专注大学生知识付费的产品的机会,一定要找到差异性,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孙凌,资深校园市场专家,青年成长导师,关注创新与创业,每日分享所思所想,微信公众号:创业者孙凌。

随意打赏

知识付费平台知识付费产品付费知识分享知识付费时代知识付费得到为知识付费知识付费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