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VC对VR/AR投资的前景与风险的看法
文 | 葡萄创投
我们知道现在其实AR和VR很热,相信AR和VR技术,将会像1990年出现的互联网,或者2000年出现的智能手机一样,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其实如果我们人手边上的电子装备,第一代是PC;第二代就是智能手机;第三代,很可能就是以VR、AR眼镜的这种形态来呈现。
当我们其实在讲AR眼镜的时候,可携带式的一个设备,可以穿戴于你身上任何一个部位,但是成像必须将由影像传导到眼睛到大脑里面,所以我们认为AR设备是第三代。
VR就是利用电脑或者其他的智能设备,模拟一个3度空间的全虚拟、全数字化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视觉,甚至听觉以及触觉等感官智能交互的互动,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
AR的原理跟VR稍稍有点不同,AR的原理其实也是相对简单,是一种实时的将数字化的影像投射到你原本现实的成像环境,这种成像的技术,可以用分光镜、全息成像等呈现出来,所以其实AR就是一个虚拟加上现实,而现实就是你现在时时刻刻的在你身边周遭的景象,虚拟就是把数字世界同时跟现实叠加在一起投射到你的眼睛里面。
VR事实上是全沉浸式的,所以其实把人与现实世界隔绝掉了;但是AR是把数字的成像以及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因此AR的呈现方式,更能够让个人的感知接触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因此它的应用其实更普遍。所以今天我后半部分会更着重在AR的一些市场的情况。
MR是把现实的周遭环境反向数字化,可以做更多的数据上的处理。譬如说,我们现在戴上AR眼镜,看到周边的情况,但是,其实人的焦距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把摄像的现实周遭情况数字化,后台可以处理这些影像,还可以告诉你,刚刚你眼角旁边120度没有注意到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假如那个东西的上面的文字图像非常模糊,还可以后台影像处理,告诉你是什么文字,什么影像,这就是MR强项的地方,反而可以把现实周遭的事情数字化,然后再加以加工、处理。
目前全球,大概超过35亿美金的风险投资投到市场上面,比如说Magic Leap做AR头显,拿到非常多的投资,譬如说Next VR做VR视频直播,这属于VR内容,再来有VR的游戏、医学应用,还有教育类的。有真实生活的,3D视频,VR的内容影视制作,VR头盔,VR社交等等。
所以其实这边告诉我们2件事情,这么多的风险投资人在2015年进来了,风险投资,说到底也是追求利润,他们希望2020年甚至2025年有多于百倍的产出,所以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甚至,从图我们可以看出来,说目前比较热的是哪些方向,比如说头盔、硬件,譬如说一些内容、游戏,比如说教育类,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些信息,目前在这些领域有所投资,那还没有开发的领域有哪些?
这些领域是未来即将被投资的,是可以让创业者可以好好思考的部分,我们看国内有已经或者是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大头,譬如说Facebook,Google,三星等等他们在分别在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渠道、内容服务等等方面的布局的情况。
但是,即便如此,机遇还是有的,我举个例,比如说以硬件来讲,如果硬件要成为一个大众消费普遍接受量非常大的一个产品,有3个简单的因素必须被考虑到,一个是尺寸,一个是功耗,最后一个是成本。
尺寸其实包含大小跟重量,功耗直接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容量、重量,成本毋庸置疑,如果成本不够低,量去是上不来的。硬件要大众消费者接受,VR头盔在未来一两年之内,很可能像智能手机的市场一样,可以有很多山寨硬件,野蛮的成长。
当然AR眼镜的门槛是高一个维度,然而VR反而在内容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空间,现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市场情况,是内容绝大部分与整机绑定,但是我们认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内容就可以设计成很智能的自适配到不同厂家的硬件,最终整合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
以角度来看,AR市场的话,我们也可以判断,AR的开放平台是最有可能成为很高价值的一个方向,同时在领域应用的SDK或者是中间键,可以作为入口获取相应的用户数据,进而生成大数据领域的各种增值服务。
跟各位分享就是Gartner预测人类操作界面的一个趋势,我们知道到最右端的这些VR跟AR这些模式,属于可触感的体感的人机交互。这样预测我们也坚信,在未来智能交互的各种传感器,以及方案、算法更加成熟的时候,这是必然的趋势。
前面讲了一些关于市场的信息,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为什么是AR而不是VR未来是取代智能手机成为工作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计算设备。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个东西叫做作业系统,这是学计算机人员非常基本的常识。安卓、iOS是个作业系统,它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作业系统有3个元素,一是CPU、二是Filing文档系统,或者解释成记忆体容量;还有第三个非常主要的组成,就是I/O输入输出和交互。
以这样子定义而言,最智能的作业系统是什么?是人类。因为我们人类有大脑,有机体,我们有非常好的感知,有眼睛,耳朵,听觉,这些都是天然具备的输出与输入,所以其实我们可以观察。
AR介入了我们的I/O:手感的手势控制,影像呈现到眼睛里面,AR可以接受语音等等之类的。所以事实上,AR的形态介入就是去完善一个作业系统,来辅助人类所有工作与日常生活。
我跟各位分享下AR的一些应用方向,其实非常简单,这边就是举了一个例子,就是HoloLens用于AR眼镜,可以用于医疗教学方面,也可以用在于建筑设计方面。
归结而言,AR的技术特点,有3个点:
一是虚实结合,是虚拟物体与真实世界的结合。 我们所感知的一个混合世界,里面有虚拟物体出现,时间、位置跟真实世界的这些事物的对应必须一致,并且协调;
第二个是实时交互 ,系统能根据用户当前的位置,以及传感器的状态,来呼应与虚拟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结合;
第三个是三维注册。
但是整个技术的发展特性,其实取决于蛮多关卡,譬如说计算能力、功耗、底层算法的正确性、时效性等等。
我们看AR产品的商品化的挑战还是蛮大的,可能还需要两年左右。现在我们认为,AR还处于在iPhone安卓诞生前、智能手机所处在的市场即将要到拐点的这么一个阶段。
AR一定要比智能手机有更高的移动性,需要更加精准的自然语言的操作以及手势控制,可以在嘈杂自然环境中辨识用户语音跟手势指令,因此涉及到这些算法以及传感器,就会需要更加成熟的高科技。
我们也认为AR眼镜要真正发挥跟人类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交互作用,还需要跟所有的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底层的机器学习知觉计算的技术有整体性的配合。
我目前看,一些市场分析机构认为AR、VR,整个市场的机会,大概集中在几个领域里面,有比较多的投入。一个游戏,叫Videogames,还有Life events这种娱乐演出,还有比如说房产,零售,教育,医疗,工程,军事等等,这几个垂直的这种市场规模在未来的市场机会比较大。
高盛预测,2025年AR、VR比较市场的大小,在游戏内,是116亿,在医疗类,是51亿,所以很明显的,这里告诉我们市场机会、市场规模就在这几个领域。
面对这些AR的市场应用机会,创业者到底要怎么来看?比如说我们像AR在工业上领域的应用,毋庸置疑非常的多,可能在ToC上面,可以做一个单眼的AR;但是在工业应用上面,可能就必须要是一个双眼的AR。
AR在医疗领域上面的应用,有2个医生一个在A地一个在B地,同时通过AR眼镜讨论疾病。在旅游行业上面应用,也非常值得探讨。比如说我们可以让游客佩戴上AR设备,获取当地城市的一些景点,或者到旅游点戴上设备,当他走到城市的景点以及商场,很快的出现相关数字化信息,甚至到达任何国家都可以自动翻译语言。所以,AR应用也是相当宽广。
另外一个例子,比如说,AR加上家装可能的场景是,戴上AR眼镜可以做家装,在实时的房子环境里面,变换沙发、衣橱、床垫等等;同样,假设是教育类辅助工具,AR技术有更多优势,也可以让可以应用在一对一的教学上面;跟电商,也能够供出不一样的火花。譬如说很早以前,亚马逊,优衣库,甚至天猫在在推这些虚拟试衣间……
面对这么多的创业机会,创业团队要怎样来看?对于早期项目而言,风投基本上就看3块:
第一个毋庸置疑是市场,市场规模有多大、市场的竞争态势是什么。
第二个是产品在市场会是什么样的地位。产品的体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是不是够优质体验够不够好。
第三个就是看团队,你团队里面的成员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把产品做得比别人更好,在成本重量能否比别人轻?功耗能否比别人低?价钱能否比别人便宜?这是硬件上面的一些门槛的挑战,在成像方面,产品是什么样的光学成像?用全息成像的话,是不是能够生产3D很精致的内容?这些都是属于技术的挑战。
在智能交互方面也是一样,传感器底层的算法、图像辨识、语义辨识的技术门槛是否都掌握在手里?这些技术门槛是相对较硬的,如果转化成软的东西,以AR眼镜为例,在一个路口采集到数据,依托于这些数据,如何能够做出增值服务给到你的客户,这些都是属于做现在做市场的比较大的挑战。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AR其实只是交互的载体。所以我们认为深度的语义识别、影像搜索识别、数据库数据挖掘识别、清洗加工数据的再利用,一直到数据增值服务,这些其实都还可以独立于AR眼镜。但是,是服务于AR眼镜的一些创业机会,而且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实例,可能会是拉开AR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归根结底,也就是之前所说的AR眼镜作为一个载体,如何能够让智能交互更加的人性化、更落地更接触于人,让体验更升级,其实是最关键的核心,还是在数据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任何创业项目都有风险,是九死一生的奋斗过程,所以这些技术的挑战我们看过之后。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市场上的风险是什么,其实也可以看两块。
有人AR眼镜做ToB的应用,那就要关心应用场景,痛点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行业市场成熟度到什么地方,因为做ToB是很漫长的,要让整个行业来接受新的模式。
ToC的风险更不用说了, AR眼镜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环节里面,提供什么额外服务,让比较高端的客户愿意花相对高的价钱。AR眼镜大众娱乐消费上面的应用,是属于ToC的风险,即便如此,我们觉得在在AR、VR领域,还是很多风投进来。譬如说,我现在跟大家分享,就是我们德丰杰系列在全球我们已经投资超过40家AR、VR公司。
第一个SculptrVR,做的是VR沙盘游戏,Vizor做的是通过游览器分享VR内容,然后Beloola做社交的VR头盔,实现深层的社交。另外一家公司Visionary透过虚拟现实艺术创作来帮助创作者。Fearless是利用虚拟现实针对做心理治疗的应用场景。
除了上面讲了几个VR公司之外,跟各位分享就是我们已投的一些比较有规模的,已经有出货的项目。譬如说,比如说北京的奥图科技,是我做的项目。
另外,在硅谷我们投的Metavision最近也很热,做的是一个AR的头盔眼镜,现在已经可以呈现到了非常智能化的交互就如同刚刚分享的:甲在A地,乙在B地,我们可以共同讨论汽车的设计,这两位都是建筑师共同讨论一个大楼设计等等,都已经实现。
所以,我们认为,在即便是AR医疗领域,还是有蛮多的市场与挑战,蛮多的门槛,但是,现在我们作为创投,已经开始做很多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