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抓一且八成缓刑,如此严惩怎能让假货闻风丧胆?
假货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毒瘤,严重的侵害人民的消费权力,更对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造成了极端深刻的伤害。自从有电商以来,假货也窜到了网购领域,侵袭了整个电商平台的肌体,甚至有深入骨髓的危险。
为此,阿里巴巴集团在2017年1月成立了大数据打假联盟,20个创始会员包括华为、LV、三星、索尼、佳能、苏泊尔等等著名品牌。在2月底,阿里巴巴向全社会发出了公开呼吁,希望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为此,阿里巴巴“不惜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
中国的电商成长史就是与假货斗争的辛酸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便电商平台用尽了各种技术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假货依然是挥之不去的雾霾。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组建了超过2000人的专业打假团队,每年的投入超过10亿元,还与公安部门组建联合机构进行全力打假,但假货和制假售假团伙却依然逍遥法外。
我们其实都有一个共识,即便在电商网购从来没有出现之前,假货早就在中国泛滥,只是因为电商大大拓展了销售的地域范围,使得假货的传播速度超过以前,更重要的是,因为消费记录和大平台的存在,买到假货的消费者有了“出气”和“讨回公道”的途径,而之前,买到街头小贩的假货只能打碎牙咽到肚子里。
据警方参与合作打假的工作人员介绍,借助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制假售假的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分工进一步明确,犯罪产业链也进一步分散,打击难度很大。现在很多假货他都是分散在不同的代包工厂生产的,然后再到一个作坊里去组装。以现有的法律上,你查到这些散货都无法认定他是干嘛用的。
警方的人员介绍了一个案例。“比如说,我和阿里的同学一起到嘉兴的某个镇,去查了一个涉假服装网店,当时我们研判出来他有200多万的涉假金额。但是他采用每天到工厂里定制白版的衣服,通过微信去采购一些涉假的商标,然后我每天卖多少量,我贴多少标,这样陆陆续续的,而且他中间关了十七八家网店他卖了两百多万。但是我最后还处理不了他,因为我在他的网店里只查到了10件衣服,我只能移交给工商处罚。”
对付造假者,一个是要发现,一个是要惩罚。发现,要做到尽可能的早发现,让造假者没有藏身之处。惩罚,要让造假付出足够的代价,让敢于制假售假的人越来越少。
在发现假货产业链方面,阿里巴巴通过平台治理大数据模型体系进行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尽可能的发现假货店铺。阿里巴巴除了自己有大数据打假团队,还建立了公安网和互联网的数据协查专线,实现了与公安网和互联网的直接的连通,与公安机关组建联合办公机构,将打假变成了常态化、组织化的强力行动。
在治理方面,阿里巴巴大数据打假中,至少发现假货,就会对这些店铺进行销号,还会将相关线索提供给公安、工商等机关进行处理。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接受了1184条。截止2016年8月底,往前推12个月,阿里巴巴共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
不过,阿里巴巴显然不是强力机关,没有能力对假货产业链进行更有效的直接制裁,必须要相关部门出面予以严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2016年阿里巴巴排查出的线索只有四分之一被执法机关接受,而且,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
甚至,更为严重的是,阿里巴巴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比例高达79%。例如东部某省一个销售假冒品牌女性内衣案件,法院认定其涉案金额达200多万,属情节特别严重,判决结果为判3缓4。2015年,阿里输出线索联合公安打掉一个制售假LV案,并抓捕了制假者;一年后,在和公安配合打掉又一个制假窝点时发现,这次与之前的案子居然是同一批制假者。
我们不赞成严刑峻法,因为即便将所有的作假者都杀头,只要有足够高的利润,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但是,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加大对于假货产业链的处罚力度,绝对会起到震慑的作用。让制假造假者心有余悸,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任意逍遥法外,治理效果还是有的,有意无意的放纵和社会对造假者发家致富之后的宽容不能继续了。
为此,有关部门需要从法律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加大对假货产业链的惩治力度,也需要工商、公安等强力部门投入更多的资源像打击酒驾、电信诈骗一样展开常态化的雷霆行动,更需要相关地方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看待GDP与假货产业的关系不再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我们相信,在加大惩治力度之后,假货泛滥现象会得到很大的缓解,为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社会观念、消费升级和彻底消除假货生存的土壤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也让我们拥有更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