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数据更懂金融?征信公司都拼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何让大数据更懂金融?征信公司都拼了

文/王云辉,作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keji_zatan)

强烈的市场需求,不足的市场供给,已经迅速点燃我国征信行业。对金融机构而言,征信将完善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有利于加快授信过程,分级定价,降低优质借款人借贷成本,大幅提高信贷效率。对商业机构而言,征信逐渐被作为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的标准,以此撬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迅速拓展至酒店、租房、招聘、旅游等行业。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00多亿元。对比美国征信行业的发展,中国征信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既蕴含巨大市场空间,更需要众多参与者不断探索。

个人征信行业竞争激烈  "三驾马车"雏形初现

2015年1月,腾讯征信、芝麻信用、前海征信等八家机构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这让业内着实沸腾,很多人都在欢呼个人征信市场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时至今日,八家机构苦等19个月仍然未盼到牌照。好在,个人征信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因为牌照迟迟不发而停滞不前。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一些领军企业已取得不错的进展。

比如,芝麻信用称,目前有接近60家数据合作伙伴,各场景的合作伙伴已超过200家。腾讯征信表示,已经与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展开了合作,另有多家合作方进入产品调试、试用阶段。

相比于上述两位BAT中的大拿,具有金融血统的前海征信明显在公关上低调很多。但根据近期《经济观察报》的一则报道披露,目前前海征信已为近1500家机构提供征信服务,覆盖银行、P2P、小贷、消费金融等信贷机构,其中银行客户达115家。

前海征信背靠中国经营最好的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平安集团,意味着坐拥近亿相对高净值金融客户数据。平安又是金融集团中互联网业务布局最早、最广的,拥有2亿互联网用户,这对前海征信而言又是一笔宝贵的资产。此外,前海征信还与政府机构、外部数据合作伙伴等合作,并加入新型互联网行为数据,在人脸识别、大数据挖掘技术上重点突破,在一年多时间内推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多款征信产品,在B端市场优势明显。

其他拥有个人征信业务准入资质的五家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据来源上都无法与腾讯征信、芝麻信用、前海征信这三家相比肩。因此,有业内人士将这三家称之为征信领域的"三驾马车"。此外,京东金融、百度金融、小米、宜信等30多家企业也有意申请第二批个人征信牌照。

个人征信公司各自为战  "数据孤岛"如何破解?

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在不停地为这个行业的竞争加码。然而各家机构跑马圈地,攻城略地之时,难掩个人征信当下面临"数据孤岛"带来的最大挑战。

个人征信行业所需的三大类数据——金融数据、政府公共服务数据、生活数据分别散落在各主体机构中。大量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数据未能实现统一的征集和标准化处理。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则是由公检法、税务、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分别披露。生活类数据分散在各类场景中,线上线下数据混杂。

以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为例,芝麻分自称考虑了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的信息,其中来自淘宝、支付宝等"阿里系"的数据占 30-40%。

而腾讯征信主要是基于社交网络,利用其大数据平台 TDBank,重点采集并处理包括即时通信、 SNS、电商交易、虚拟消费、关系链、游戏行为、媒体行为和基础画像等数据,并利用统计学、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出用户信用得分,为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个人征信报告。

在BAT几大互联网巨头剧烈竞争割据的当下,很难想象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会互享数据。而电商数据、社交数据在个人征信中如何应用,也备受争议。

一个简单的例子,"买包烟借钱和你开个烟店借钱,完全是两码事";而一个负债创办企业的年轻创业者,可能将房子抵押;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工具向亲友求援;也许会减少开支网购,也许会买东西减压;为了在客户免签撑场面,也可能买来新车壮声势。

这样的多元场景,果真能通过互联网的网购数据,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的发言,去判断他的信用状况吗?

其实,不论是电商机构,金融机构还是其他信息机构,所掌握的数据都是完善的征信服务中的一角,如果站在严谨的大数据的全面信用审核来看,理论上是应该从这些个平台中依次获得个人消费领域,金融领域,安全领域等方面的数据,然后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并与央行个人征信数据进行一定的结合,才能得出效率最高的,覆盖面最广的征信服务。

让大数据更懂金融,这样的个人征信公司更有优势

数据孤岛难破,而在各大征信机构的竞争中,如何获取和解读基础征信数据亦成为挑战。在这些基础征信数据,除了身份记录和信贷记录之外,可能还必须纳入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甚至民间金融等多样化的金融投资数据。

而在数据类型中,强变量是指信贷、信用卡、外汇、民间借贷等金融交易数据,往往掌握在传统金融机构手中;中变量是商品生产、销售、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交易数据,主要来自各类电商平台;弱变量则是社交、游戏等数据,大多源于互联网平台。

由此可见,金融属性的数据是最强相关的数据,而这类数据往往在传统金融机构手中。大多数个人征信机构能够获取的,是社交记录、个人消费记录等相对弱相关的数据,但却难以获取最为重要的金融数据,导致有效数据比较有限。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这些数据是相对割裂和分散的,尤其是对亲属和社交网络的数据监测可能是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更多的需要激活传统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这一工作,需要传统金融企业,尤其是拥有全牌照金融能力的企业做出创新,前海征信或许正是最有潜力的一家。

目前,前海征信的合作机构数近1500家,以银行、P2P平台和小贷公司、消费金融为主。从前海征信的业务布局来看,其产品体系以贷前、贷中、贷后来布局,包括欺诈类,信用类等几十款征信产品,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的风控解决方案。而且,前海征信尤其重视互联网金融领域,针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况,定制了灵活、完整的产品体系,能满足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各种不同的风控需求。

然而,创新并不容易。因为银行业内的征信和风控体系是以大额资产和应收债权为核心的,互联网领域的征信分析目前更多聚焦在相对小额的消费贷款业务。如何能真正融合二者,还有待破题。

互联网金融倒逼大数据征信迎头赶上

中国的大数据征信,被远远甩在国外同行身后,这也是央行开始要逐步开放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入资质的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8.8亿人信息,其中仅有3.8亿人有信贷记录。波士顿咨询近期报告显示,央行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为35%,即使考虑到中国55%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个人征信覆盖率仅61%,远低于美国92%的覆盖率。

此外,近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惊人。遍地开花的网络支付,一夜之间兴起的P2P,如火如荼的消费金融,带来机遇与危机共存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央行征信中心覆盖率不足,且收录的以传统银行提供的借贷信息为主;另一方面,网贷领域在经历开天辟地的发展和变化,互联网征信,尤其是大数据征信的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当前,个人征信时代不断更替,随着央行征信管理局向各大征信机构下发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稿)》(以下简称《草稿》),对信息采集、信用使用以及征信产品进行了规范。难怪有评论认为,个人征信牌照只差临门一脚。

一旦牌照正式发布,以内外部大数据和互联网新技术为依托的个人征信,不仅能进一步深化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内涵,也有望使我国个人征信迎来再一次创新和飞跃,不仅能促进个人征信业务进一步市场化发展,更使信用应用场景从金融服务延伸到生活服务,让每一个诚信、守信的人,都能享受到拥有好信用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大数据 金融 征信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企业大数据征信互联网金融征信大数据金融金融征信金融数据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