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角到主角,新能源汽车15年逆袭之路
在新能源汽车经历了骗补、补贴退坡、产销迅速增长、安全问题和各方跨界造新能源汽车、国务院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事件,未来发展在自身方面更要求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路线。在2016年接近尾声的时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对外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是否昭示着电动汽车从配角到主角的蜕变呢?先梳理一下路线图的主要内容。
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
本次发布的路线图为“1+7”,主要包括: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该项技术路线图描绘了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未来15年发展蓝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未来发展总体目标之一是,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
路线图定义顶层设计: 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超1500万辆
图片可以更加直观看到,主要里程碑是:2020年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由7%提升至40%以上,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由5.0升/百公里下降至3.2升/百公里。总体技术路线图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20年要达到210万辆、2025年要超过500万辆,2030年将会超过1500万辆。
未来汽车产业的变化将是整个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重构,包括对汽车、社会以及能源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变。
国务院重拳出击 鼓励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交通
近期,国务院更是重拳出击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称到2020年,营运货车、营运客车、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下降8%、2.6%、7%,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5%。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鼓励绿色出行。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提高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研究新车碳排放标准。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高品质
这些改变将为我国汽车产业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一个绝佳的窗口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清晰的确定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要突破口,以能源动力系统优化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智能化水平提升为主线,以先进制造和轻量化等共性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品质。
理论、目标要与实践相结合
路线图已经划定,那么该如何保障实施呢?项目组给到的建议是成立国家汽车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国务院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汽车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考虑汽车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环境和相关产业间的关联和协调发展。下设若干工作组,具体负责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技术创新、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专项实施等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这是符合项目发展要求的。
政、产、学、研团结力量大
保证整合和新建相结合,打造“1+N”形式的网络化、矩阵化的非盈利机构——国家汽车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增强对汽车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究的供给。择优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其在有效连接政、产、学、研等方面的创新网络和组织作用。打造专业机构,在创新项目立项、评审、管理、验收等环节,突出权威性、专业性、专职化,并切实反映产业界创新需求等相关措施进行保障。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地位
《中国制造2025》曾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成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发展战略,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全面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坚定不移的目标方向加上有效连接政、产、学、研等方面的创新网络和组织作用,新能源汽车配角到主角的逆袭已然翻开新篇章。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yxh@d1e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