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担保化,P2P平台路在何方?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至今,短短三年时间,互联网金融如同国内金融业的一场创新盛宴,以第三方支付、P2P众筹、互联网理财门户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兴模式风起云涌,聚集了业界、学界、监管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目光。在互联网金融各类形态中,又以P2P平台最为火热。

但是,在一系列光环背后,以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却一直伴随着“三无”现象(无准入门槛、无行业规范、无监管机构)以及问题平台日增、风控机制不全、信用体系隐患等问题的困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去担保化行业呼声到监管细则靴子落地

刚刚过去的2015年,既是P2P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P2P网贷平台数以超过3000家,总成交额超过5000亿元。不过随着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野蛮生长”“跑路”等名词近年来一直围绕着许多P2P平台,久久不曾散去。

经历了一系列跑路、倒闭等负面消息的冲击,从2013年开始,P2P平台去担保化已成业内共同呼声。毕竟,担保不是万能灵药,而是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网贷平台发展的非正常现象而已。

担保形式的出现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最早的一批P2P,都是从搭建交易平台入手的,但是发展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里,竞争开始加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自己平台上来,各个P2P都逐渐开始介入平台交易之中,介入方式主要就是对投资人的资金承诺保障本金,部分P2P甚至承诺保障利息。

这个结果从根本上使得中国的P2P很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中介平台,因为它把自身信用放入其中,很多出资人更多依赖平台信用进行放款[p1] ,导致P2P从原先的撮合匹配借贷双方交易直接演变成了“影子银行”,加入自身信用的P2P的盈利模式由原先的无风险服务性收入,直接变为有风险的担保收入。

但是,从长远来说,建立在自我增信逻辑上的担保模式将风险全都集聚在平台自身,在风险来临时,往往会面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去担保化成为P2P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一份名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于P2P行业提出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对于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也有了一定的明确。而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规定》再次强调P2P平台的中介定位,明确了去担保化趋势。12月28日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第十条“禁止行为”中要求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去担保化监管细则终于靴子落地。

去担保化不是行业“裸奔”

纵观整个P2P行业发展路径,真正软肋在于市场教育的成本过高。刚性兑付的魔咒从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嫁接到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P2P网贷平台当中。加之, P2P平台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无法摆脱的“跑路成风,倒闭如潮”的负面背书,去担保化虽是大势所趋,市场对未来P2P的走向同样存在忧虑。如此大环境下,彻底取消担保似乎有些不太现实。

国内的投资人对P2P平台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一旦投资出现逾期不能还款的情况怎么办?现实的情况是,一旦出现问题,投资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平台。在传统金融机构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投资者最认可的还是担保。用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玲的话说,“他们都遇到了一个瓶颈,投资者总希望本金能够有人来替他担保。”

然而笔者不得不指出,去担保化并不是弱化风控,其本质仍是将互联网金融隐藏在高收益下的风险显像化,不过是再一次强调投资者应该为自身的投资行为承担风险。既是给只看收益的投资者高涨的热情降温,也是遏制P2P平台躲在“自我增信”光环背后的恶性膨胀,也算是为打破中国当下金融市场刚性兑付魔咒的一个有益尝试。

换言之,有无担保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是一个然并卵的命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最终还是体现在资产端项目选择上,对于有无第三方担保,更多的是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随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征信系统的逐步建立,未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机会的时候,将更多考虑平台本身的信誉。对投资者来说,选平台远比选产品更重要。

业内人士预计,监管细则的出台将极大程度上提高P2P平台的准入门槛,并加速过滤掉不合规的平台。银监会披露了对P2P平台“去担保化”的监管思路后,有一些平台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取消担保转而采取风险准备金,这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目前众多P2P平台依然是第三方担保为主流,引用风险备用金的机构属于少数派,而备用金规模过亿的P2P更是屈指可数。

风险备用金,告别野蛮增长的方向突围

风险准备金,顾名思义是指P2P平台建立一个资金账户,借款成交时,提取一定比例资金放入此账户,当借款人发生逾期现象时,平台就会启动风险准备金先行赔付投资人。业内人士认为,风险准备金模式目前属于比较理想的方式,对于平台而言,缴纳一定量的风险准备金,其本身就提高P2P平台的准入门槛,展现了平台的实力,相比于平台的注册资金,风险准备金一定程度上更起到了辨识平台的作用。

在一次论坛上,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首次对外披露了对于P2P监管的一些思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条原则包括:明确P2P的信息中介地位、对其设置准入门槛、严禁P2P汇集资金、明确收费机制、同时要对投资者风险进行评估。王岩岫明确表示,“平台自身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担保。不得承诺贷款本金的收益,不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监管机构对于去担保的政策性引导,并没有给出具体做法,其目的也并非是限制风险准备金,而是避免P2P机构借此自我增信,而使出借人忽视了P2P投资中的风险。所以不难判断,风险备用金可以做,只是P2P机构需要释放出足够的信息,告诉投资者风险备用金会尽可能保障用户的利益,但这种保障是有限的,投资者依然需要理性投资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因此,合理利用风险备用金作为“去担保化”的一种模式,既响应了监管的号召,也给投资人吃了定心丸。

风险准备金承担的是诚意不是风险,体现的价值正在于平台抗风险,靠的还是硬实力无论是何种担保,只要是平台真心的想担保,而不为了纯粹的吸引投资人,那就是可取的。作为风险准备金先行者,爱钱进风险准备金突破1亿元表示平台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加雄厚。同时,P2P行业中“亿元俱乐部”成员目前依然是屈指可数。

关于风险备用金,爱钱进CEO杨帆认为“监管新规里并没有明确要求P2P机构不能设立风险准备金。对于风险准备金机制行不通的解读,普遍基于“P2P机构不得提供增信和担保服务”的条款。但风险准备金在监管机构的视角中,究竟构不构成自我增信和担保呢?监管没有明确说明。就目前了解到的反馈来看,P2P机构很可能可以设立风险准备金,但是风险准备金的来源和用途将会被明确规定:风险准备金必须来自P2P机构经营利润的自有资金,是P2P机构为了保障出借人的利益“自掏腰包”的捐赠,而绝不可以用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填补坏账。”

P2P平台的风险准备金一般会第三方机构代为托管,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如爱钱进与拍拍贷的风险准备金均由银行代为托管,托管银行会根据风险准备金专户资金的实际进出情况,每月出具托管报告,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监督监管的作用。

而至于投资人对风险的担心,最后有谁来帮其承担资金损失?这个问题随着市场发展,这个问题或许被问到的会越来越少。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因为股票投资失败而到证监会门口静坐就知道。P2P市场上,投资有风险,风险自担的意识,也会逐渐被投资人接受。只是,这有赖于用户对P2P投资方式的逐渐接受,乃至对其中风险的充分认识,以及整个P2P行业的规范。

本文由 逐鹿网 综合整理,逐鹿网专注互联网金融创业报道,微信公众号:hizhulu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