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专车一家独大 追赶有多少机会
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二八定律,即第一品牌的企业占有市场的80%市场份额,而剩下的企业占据20%的市场份额。换个理论叫网络效应,即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既马太效应的另一种注解,大者恒大。
在互联网行业,符合28定律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电商、社交、游戏等等基本都符合这一定律,头部企业所形成的绝对优势对于追赶者而言几乎难以依靠人力去填补。而在专车市场厮杀不到一年,滴滴专车依托原有优势和优势整合,已然成为了那占据80%市场份额的专车第一品牌。
根据易观国际最新发布的《中国专车服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今年第1季度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易到用车和Uber分别以80.9%、17.5%和8.1%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注:总和超过100%是因为用户有重合)。
在专车市场,滴滴专车的领先优势已经难以撼动,无论是易到用车还是Uber对于滴滴专车而言,从本质上已经很难构成威胁。
滴滴专车的敌人是自己
滴滴专车和一号快车成立于2014年7、8月, 经过大半年拓展,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迅速成为专车领域的Top品牌,二者整合之后更囊括了近80%的市场份额。这个数据背后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是滴滴专车率先得到规模福利,在此后拓展用户和司机都更加容易,另外专车市场本身是一个增量市场,所以滴滴专车在接下来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滴滴专车需要在业务本身进行深度探索,让用户和司机在平台上更加满意,还需要掌握专车、出租车发展的平衡,在众多利益博弈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两个方向都没有现成的例子参考,滴滴专车只能摸索前行。
今年3月,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联手针对自家的专车服务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分别对车辆、驾驶员、乘客安全、服务质量进行规范,通过行业自律来保证乘客可以得到更好的、更安全的服务。
在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博弈方面,滴滴利用数据技术为出租车提供价值增值服务,减少出租车空驶率,帮助司机增加收入。多个省市出租车行业与滴滴探讨行业改进方案。
随着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其希望打造的出行生态已经逐渐成型,除了之前优势业务出租车、专车之外,还发展了平价的快车业务,近期还将上线顺风车业务,实现了出行方式的全品类覆盖。
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滴滴专车拥有的80%市场份额,其实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随着滴滴专车“势能”蓄积和对增量市场的吞食,其他专车突围之路将被越来越窄。毕竟,开荒很难,但后来者要想抢食更难,易到和Uber、神州想改变市场格局需要“逆势”而为,难度可想而知。
这便是市场的残酷规则,阿里教育了用户网购的概念,所以后来的挑战者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边缘地带;腾讯教育了用户网络社交的概念,所以后来者只能选择一个腾讯无暇顾及的如陌生人、商务社交这样的小众市场,而滴滴同样占据了出行的主战场,其他竞争对手只能从外围寻找突破点。
望尘莫及的追随者
从易观给出的数据来看,滴滴专车的主要竞争只有易到、Uber,而在传播方面很生猛的神州并未在订单领域有太大突破,以至于榜上无名。
但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正如我上文所说,先期教育用户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先入者所竖立的门槛,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易到,定位错误
在滴滴专车推出之前,一众的专车企业当中,其实易到已经稍有气候,但是易到用车一直坚守着一个固定的区域,其创始人周航认为在乎价格的“屌丝”用户不是易到的目标。易到当初的计划是,在高端市场培育成熟之后,再顺势下沉到普通市场,但这个策略被滴滴专车阻断,导致其打造了空中楼阁,却没机会加固地基。
失势之后易到才意识到,资本的力量是多么重要,也开始加大力度补贴,但为时已晚,没有入口优势,用户的认知程度不高,易到已经丧失了做了这个行业先行者的优势。
而它所剩下的,或许仅仅是那一部分早期培养起来的高端商务人士,但这毕竟太小众了,难以成为滴滴的对手。
Uber,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看到Uber的实际订单数据,跟其“高大上”的营销策略真是不匹配。我以为叫Uber会演《来自星星的你》,但现实遭遇经常是《乡村爱情故事》。如果非说Uber的优势,估计就是熟读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屡次朋友圈刷屏的黑寡妇、叫CEO、摇橹等营销活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始于朋友圈,止于朋友圈,我周围反正没有一个参与这类活动的。实实在在被Uber吸引的,是其疯狂补贴后的低价。
Uber全球发展路径其实比较清晰, 低价迅速扩张,进而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挟民意与政府对抗。但是这个链条在中国无法推进,在扩张方面被滴滴拦路,规模效应优势被滴滴占去。所谓的挟民意更多是人为制造的网络呼声,而非真正有足够多的拥趸者。
另外Uber引导司机殴打执法人员等对抗行为,更是一场“火中取栗”,把整个行业放到火山口的冒险。这种做法挺不负责任的,Uber中国关门了,无非降低点儿估值,但中国专车行业发展受阻的话,损害的是用户利益。
换句话说,Uber在华很多做法,其实是一场盛大的“表演”,好看,但无视现实,也很难有未来。
神州专车,准备好了,入场晚了
看到易观数据的时候,我也震惊了。因为神州“充100,送100,延续至6月1日”,“ 投入25亿元拉新”这些信息还在我脑海。看来,没有流量入口,光有汽车的不行的,神州打造的舆论优势并未转化成实际订单。看来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神州租车进入行业还是太晚了。其专车业务在滴滴快的合并后的才推出,而这个时候的专车市场其实已经进入尾声,神州依靠所谓的牌照优势,根本翻不出什么浪花。
从另外一个角度,专车业务其实本质上是租车业务的一种升级版,无非给出租的汽车再配上一个司机,而神州租车的的发展或者概念其实一直停留在租车时代,它拥有大量的用于租赁的车,这是滴滴、易到们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如果贸然完全转型,神州租车会显得沉重不堪,这是一个左右手互博的选项。经历了最初的疯狂之后,神州专车的决心不知还能剩下多少?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其实在专车市场,随着滴滴快的合并,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当然,出行市场盘子还很大,滴滴的孤独也许在于“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还有一个选项是,去新战场去迎战新的对手,比如代驾、拼车,等等。